【佛法大海】名色

杜荷 |2011.01.21
1016觀看次
字級

現代人講求身心合一,多認為必須透過禪修或內觀來達到,其實人在生命的最初,就是身心合一的,只是後來隨著接觸外境,複雜了心識,使得身心拉距愈來愈大。而最初的身心合一,即是十二因緣裡的「名色」階段。

「名色」是投胎識的精神體(名)融入受精卵,與物質肉體(色)結合的一剎那,到尚未發育完整身體的過程。之後胎兒在母體中成長,然後出生,體格發展更趨成熟,心裡思想層面也愈加複雜。

何謂「名」的精神層面?《俱舍論》說:「名為作想」,也就是我們的心有了感受、想法等等,一旦要實體化、具體化,我們習慣性地附予它名字,方便稱呼。例如,能坐的東西,我們稱為椅子;能住的空間,我們叫做房子。為孩子取名字時,若總是生女嬰,老一輩的人喜歡取名招弟、來弟,或盼蘭、改蘭等,這些名字都反映了父母盼生男孩的心理狀態。

同一件事物,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感受、想法也大不相同,有可能出現四到五個以上的名字,但各種「名稱」之間是不相妨礙的,好比燈光相互照射,又彼此相容,名字是心識作用,也能相容。

但「色」就不同了,色是物質,彼此之間是有質礙的。若是你將放滿水的杯子,再加進幾顆石頭,水肯定會滿出來,因為水與石頭都有占空間,兩者會互相排擠。

有過禪坐經驗的人會發現,心念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想到欣喜之事不免激動,想到悲傷之處又有所感慨,一幕幕場景在眼睛睜開瞬間了無蹤影。生活中,我們不也常落入一個個「名字」的迷思中嗎?例如我是董事長,我擁有金錢、名位,我被看輕、我被稱讚……難怪《楞伽經》中形容眾生:「愚痴凡夫,隨名相流。」

我們不僅不要被假名給迷惑,也別妄想用物質來填補心靈,一旦心不滿足,再多的物質也無法填滿。如《佛遺教經》說的:「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身心平衡,就是名色要調和,才能擁有真正的快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