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月十二日海地發生規模七的強震,死傷慘重,至今將滿一周年。據統計,大地震前海地有約三十八萬孤兒,震後更高逾百萬。十二月二十一日,法國派出專機到海地,載運一批海地兒童回法國,與認養他們的法國家庭團聚。
一年來,多國簡化了領養海地孤兒的手續,以盡快讓這些遺孤有安全的歸屬。
去年震後不久,荷蘭加速海地孤兒認養程序,派專機前往災區,隨行安排外科醫生、護士及大量救援物資。一星期後載回一百零六名海地兒童,其中九十二名由荷蘭認養父母接走,其餘十四名送往廬森堡與當地認養家庭團聚。
這一百零六個海地孤兒從兩個月到七歲不等,都是大地震的倖存者,原本一直在等候荷蘭政府甄別他們的領養資格,但地震後災情告急,荷蘭政府加快了對領養的審批程序。美國方面,領養海地兒童一般需時兩年才能申請成功,地震後只要兩天就辦妥了。
台灣也加入認養行列。去年九月一日總統夫人周美青到海地訪問,會見她和總統馬英九所認養的小朋友,並贈送書包及文具,小朋友高興地與周美青相擁。
有些海地兒童不是孤兒,譬如七歲的瑪麗被美國家庭領養,她的親生父母哭得很厲害。他們之所以放棄她,是因為想要她過更好的生活。
貧窮、天災使這些孩子不得不離開父母與祖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說,若非情不得已,孩子還是在自己的國家長大比較好。但地震製造了無數孤兒,他們無法在自己的國家長大。
去年地震不久,聯合國發出警告,由於海地國內情況混亂,不鼓勵國際社會立即領養海地孤兒。英國救助兒童會、世界宣明會和英國紅十字會也說,如果不立即停止這些領養行動,將導致數以千計的海地兒童永遠與家人失散,使他們受到更大傷害。
專家指出,將剛剛在地震中成為孤兒的海地兒童帶離祖國,遠走他鄉,並非幫助他們真正從陰影中走出來的方法。他們擔心如果領養程式的審批草率,部分兒童會落入不良家庭或受到家暴、虐待。
而對海地孤兒的迫切領養需求,還引發外界對兒童「交易」的憂慮。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顧問勒格朗說:「我們已記錄了大約十五宗兒童在醫院並非與家人同行時失蹤的個案。
聯合國已在海地工作多年,也知道先前在海地存在的兒童交易問題。而不幸的是,這些交易網路有很多都與國際領養『市場』有聯繫。」
聯合國和其他團體正在尋找國際領養以外的辦法,例如建立一個安全區來照料無人認領的兒童。一個瑞士兒童保護團體呼籲,立即暫停海地兒童領養,直到海地政府和法院恢復運作。
一年後今天,貧窮的海地經濟並未改善,但政府和法院逐漸恢復正常運作,法國才又展開認養孤兒行動。
各國認養展現了世界的愛心,但認養家庭畢竟有限,人數超過百萬的海地孤兒,將何去何從,值得繼續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