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加節目大學生,踴躍向大師請益。圖/人間社記者陳碧雲
【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人生沒有夢想與憧憬,要怎麼找尋未來方向與目標呢?」在場有學生困擾自己除了學業以外,缺乏其他動力向前邁進。大師表示,佛光山徒眾不乏擁有碩、博士學位者,這些人都是知識學習上的佼佼者,但人生學習的目的不僅於此。
佛光山有位徒眾台大畢業後,出國讀碩士,又到耶魯讀博士,有一天回來問大師:「師父,我現在得到博士學位了,以後要再學什麼呢?」大師簡短回他一句:「學做人!」
大師在節目中講述此例說明,當今社會已經不缺碩、博士,而是需要更多具有慈悲、智慧的好人,不管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終其一生要學習認錯、柔和、生忍、生存等,在生活中實踐「三好四給」,而這樣的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沒有辦法畢業的。
主持人沈春華進一步問大師早年的理想為何?大師說,從前家鄉的孩子不是種田就是做工,十歲時一度想當游擊隊,但年紀太小,於是在十二歲時選擇出家一途。
踏上出家一途後,大師十五歲受戒階段,經歷許多師父與師兄無情無理對待,然也培養他日後大慈大悲的性格。
大師回憶受戒第一次受測時,主考師父問他:「是師父要你來出家,還是你自己想來?」他回答自己想來,結果被師父處罰,理由是:「沒得到師父允許還敢來。」第二次又遇到同樣問題,有了上一次的教訓,大師回答是師父的意思,講完又被打了一頓,理由換作:「師父不叫,你就不來了嗎?」第三次測試,仍是同樣問題,當時大師回:「師父叫我來,我自己也想來。」後來仍是被打,理由是:「模稜兩可的答案!」
「他們看似無理無情對待我,卻心懷大慈大悲,培養我更完全的性格。」大師說,藉由這些成長經驗,大師勉勵年輕人,成長過程中不要怕犯錯與認錯,一切苦難與委屈都是過程,也終究會過去,熬過了生命才會有成長。
出家是否也不失為擁有「前途」的一條路呢?對此,大師認為出家是要看性格、靠機緣,不是人人都適合;若個人對名利、欲望、權貴等計較,則不建議出家,在家居士若能日常發心當義工,多從事社會服務大眾,不必執著於現出家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