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加節目的大學生錄影後爭相與大師合影留念。圖/人間社記者陳碧雲
【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為讓佛法更貼近年輕族群,專訪節目中特別安排十位學生與大師進行交流,難得親眼目睹星雲大師的風采,現場許多七年級的同學,就現今社會現象、自身經歷,甚至對未來的徬徨無助等問題向大師請益。
親子溝通 互有進退
有學生向大師提問,若父母在兒女成長期間未善盡照顧的義務與責任,待年老時,反回頭過來要求下一代善盡孝道,這時子女該如何是好?大師回應,按常理來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但今日來找子女奉養,代表長輩已沒有謀生的能力,若子女能心懷感恩、慈悲、不計較,放下過去的仇恨,凡事往好處想,能給與,多報恩才是最重要的。
另提及現代父母與子女難免出現意見衝突,有的父母因個人的執著等因素,干預包括兒女的婚姻、學業、前途等,大師說,親子間要多溝通,應對間如跳「探戈」般,不是你進,就是我退,彼此間要學習忍讓、不製造對立。
大師也說,子女對父母盡「孝」比較容易,「順」則比較難做到,然而孝首重在「順」,要體貼親心、聲色柔順,切不可不耐煩與嫌棄,有衝突也要盡心、聲色柔和的來溝通。
針對子女與父母間的相處之道與關係,大師以「人生如球」作為一貼切表達。大師說,兒女年幼時,眼中的父母像是籃球,每一個球員無不拚命的搶奪,待父母年紀大了,兒女把父母當排球般推來推去,彼此推卸奉養責任;而到父母老病之際,子女恨不得將父母如踢足球,一腳踢得遠不可見最好。
「人生如球,反映現代親情倫理的現實冷漠,也是現代社會不正常的人倫現象。」大師說,反觀他身為八旬的老翁,一介僧侶無兒無女,卻有近千位出家徒眾,他在徒眾心中,既非排球,也不是足球,而是被當成橄欖球般抱得緊緊的,原因就在於他與徒弟的關係是建立在信仰、慈悲與學問上。
三世因果 莫看眼前
大師指出,人生各階段都要擁有利於生存的條件,而父母最佳的方法就是健全身心,成為兒女的模範,讓自己有道德人敬之,有慈悲人愛之,有佛法人皆親近之,在人生球場上就有球員會盡力地搶,用力地抱。
「請問大師,母親一生為家庭付出、奉獻,在娘家也是最孝順的兒女,大半輩子都在為別人服務,卻在不久前發現罹患癌症,得知後我非常不能接受,為何這樣的一個好人,最終卻沒有好報?」一位在場的男大生,語帶哽咽地請大師為他解惑。
大師說,因果是通三世的,要把時間拉長來看,前世今生,都是互有關連,莫只看單獨的這一世;因果是不會錯亂的,像是經濟、愛情、健康、人緣,都有各自的因果關係。世人有時看因果只見眼前,因而愚昧的怪因果不公,這是最大的錯誤。
「待人處世要深明因果。」大師說,別人會欺侮我們,唯有因果不會欺侮我們,縱使當下受苦受難也不要灰心與失志,平日心存善念,在生活中多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假以時日,這些累積的福報終將歸到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