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國際活動型的義工與一般義工有什麼差別?世運志工專案總負責人黃淑芬舉高雄世運為例,為期十一天的世運,活動結構性強,有三十一項賽事、二十三個場館,所以任務分工至少二十二項,任務要求比一般活動還要複雜。
國際活動的管理機制規畫時間長,必須有三個月以上,和各部門的協調與溝通,國際活動的義工,在任用條件和能執行的權力上都須和各部會商量,預作整合,並由「義工管理中心」決定招募類型,義工培訓的準備更困難,僅僅世運的義工運用就有半年規畫期,義工招募前再有三個月的協調期。
國際型活動的義工應該怎麼培訓?黃淑芬指出,義工須先了解「任務如何分工」,雖然活動名為「國際」,但需要的能力仍有各自的選擇,例如世運二十三個場館中須有五名是翻譯義工,其他有需要體格以搬運器材的競賽義工,隨時更新資訊的資訊義工等。
大型活動招募義工有很深學問,黃淑芬表示,分「網路上的個別招募」和「學校型團體義工」、「區域性社會義工」三類。在個別招募上,接受網友選擇希望擔任的義工類別,但須提出具備該能力的證明,例如翻譯一職須有過去經歷、作品或相關科系背景的佐證。
學校型團體義工是由主辦單位依據校園特色鎖定對象,如醫護可與醫療大學接洽、接待與語文系學生合作、餐食讓餐飲學校幫忙,以發揮學生專長為訴求,滿足社會教育與實務的練習目的。區域性社會義工則是和社區發展協會或社團合作,讓有地緣關係的團體協助,這類通常指中高齡或退休的義工。
義工培訓部分也要深究,不能馬虎,培訓分三階段:「核心課程」對活動能有深刻的認識,如吉祥物辨別、場館和賽程的了解;「專業課程」如接待VIP,必須明白更多細節與特定對象的需求;「場館實習」能具體了解實地運作狀況,課程包括掌握地形、分布、動向,以及參與實況的模擬與演練,倘若無法完成三階段培訓,還有備用義工等著遞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