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書宏台北報導】去年舉行的台北聽障奧運,匯集近萬名義工大軍,其特殊的手語訓練,以及結合民間社團、大專院校等龐大資源,寫下台灣志願新紀錄。當時這群來自各行各業,穿著鮮黃色T恤的幕後英雄,為全球聽障選手提供即時服務,展現了台北聽奧「亞洲第一次,台灣的驕傲」的精神。
根據聽奧籌委會統計,聽奧義工共計九千七百六十八名,來源可以分成「個人義工」、「學生義工」、「團體義工」、「國際義工」四大部分,其中又以來自國際扶輪社支援的近六千名團體義工為主,約占聽奧義工六成之多。
曾擔任國際扶輪台北聽奧服務委員會主委的王允中表示,國際扶輪社是聽奧官方的合作夥伴,扶輪社招募的五千七百四十二名義工,其中社友占了五百五十六名,其餘義工則是透過扶輪社友的關係網絡動員,其中以大專院校學生為主,負責聽奧親善接待服務,也規畫北市八十八所等親善團中小學接待各國選手的文化交流活動。
有別於其他國際賽事,聽障奧運是以聽障選手為主角,因此義工服務性質,大致可分手語、一般和外語義工三種。正因為選手們無法使用口語表達,只能運用手語和外界溝通,因此台北聽奧籌委會自二○○七年開始,花了兩年的時間,積極訓練七百多名手語義工,從各大專院校,尤其在北市立教育大學招募學生義工,另也有一百多名聽障社會人士及台北市立啟聰學校的老師,扛起接待外賓和手語翻譯等重任。
台北聽奧訓練前期,多是安排參加北市府相關活動,也有基本培訓、手語課程;賽前開始三個月時,則進行生活手語、與聽障朋友相處須知、服務守則及禮儀的「基礎培訓」,及按個人專長分配的「專業培訓」,以及「賽前場地預演」等三類密集訓練,讓義工熟悉如何服務,配合賽會需求。
其中,支援聽奧賽事的外語義工更多達一千一百位,提供除英語外,還有德、義、法、西、俄、捷克、波蘭等歐語、阿拉伯語,以及日、韓語等十二種語言的翻譯服務,成員則多來自各大專院校的外語系學生。
不過,就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語言,各國的手語也不一樣,因此需要透過國際手語翻譯員彼此溝通,基於此觀點,台北聽奧籌委會將歐洲、其他各國稍微作一個整合,透過國際性活動常見的手勢,讓選手及參與外賓可以看得懂。
「義工們協助聽奧相關服務,無非是希望能提升台灣的國際能見度。」王允中表示,台北舉辦聽奧吸引許多外國人士,尤其是來自各國的聽障者,透過這次的互動及交流,更了解其所需及獨特的「聽障文化」,也期待國際都能看見台灣對弱勢團體的關懷,及對聽障人士的重視。
在台北聽奧閉幕式中,聽障總會會長艾蒙絲致辭時指出,台北聽奧展現龐大且驚人的組織動員能力,未來主辦城市將難以超越。這句話不但是台北籌辦聽奧最好的讚美,無疑也是對支援此賽事義工的最佳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