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外表看來十分堅強的人,內心往往非常脆弱。小船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成天嘻嘻哈哈,看似任何事都不在乎的他,其實比誰都敏感;受了傷,也永遠是躲起來自己一個人舔傷口。
小船三歲時,父親就去台北工作,留下他和奶奶、媽媽與姊姊住在台中。
一開始,父親倒是常回來,但總是匆匆的來,又匆匆的去。在小船心裡,父親只是個聖誕老人;常帶禮物給他和姊姊,而且很少罵他。
可是,漸漸地,父親回來的次數愈來愈少,有時甚至一個多月不見人影。小船偷聽到大人談話,才知道爸爸迷上了打牌,常常為了忙著上牌桌沒時間回家。
就這樣,「爸爸」這個名詞,成了小船生活裡的一個稀客。 儘管非常渴望父愛,遇到有親戚朋友問他:「小船,你想不想爸爸」時,他還是學會了笑嘻嘻地大聲回答:「不想!」
高中畢業,小船到台北參加考試,難得地單獨與爸爸相處了幾天。有一天,媽媽和姊姊也來了,爸爸帶一家人去餐廳吃飯,回來後小船卻發現自己的書包不見了。告訴父親,沒想到做父親的大怒,責問他怎麼可以連自己最重要的東西都掉,而且還直到回家後才發現,小船分辯了幾句,父親當場給了他重重一巴掌。
那個平生的第一個巴掌,把小船打得流鼻血,一旁的媽媽和姊姊都嚇壞了,小船倒是毫不在意,事後他告訴媽媽:「確實是我的錯,難怪爸爸生氣。」
與父親這樣的短暫相處,在小船成長的歲月裡相當難得,可是,在心目中,小船最崇拜的對象永遠是父親,他最渴望的也永遠是父親的愛。
去年,父親退休了,終於從台北搬回了台中。小船也開始有許多機會可以跟父親聊天、吃消夜,可惜的是,父親的一個舉動,又破壞了一切。
那是一個節慶日,家裡來了一些親戚,偏偏爸爸不知為了什麼,一直在發脾氣。小船看看氣氛太糟,便當著大家面數落了父親幾句,做父親的可能是當眾下不了台,竟然拿起手邊的一個盤子就砸了過去,盤子在小船身後的牆壁上碎成一片片,小船的頭髮、衣服上也全都是碎片。
大家都嚇呆了,小船倒是若無其事地照樣嘻嘻哈哈,只是,從此他再也不想和父親說話了。
「他欠我一個道歉。」小船說。一家人吃飯時,爸爸說的話他偶爾也會禮貌性地搭腔,但再也不會像以往一樣,主動找爸爸做任何事了。
一向不記仇的小船一直不曾多做解釋。只有媽媽知道,這一砸,把小船內心裡所有對父親的不滿全勾了出來,偏偏爸爸又不肯認錯,說什麼就是不肯道歉。
這個結該怎麼解呢?看著小船把深層的傷痛,用不在乎的態度努力隱藏的模樣,媽媽真的是好心痛!(本專欄每周二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