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濃和新埔都有粄條街,客家話把美濃特產叫成「面帕粄」,白色的,形狀像四方形手帕,用在來米製成,柔軟又帶粘性,和北部的粄條用太白粉雖很Q、很有彈性,卻缺少米香,大異其趣。
來自美濃的劉文生說,粄條製作並不難,將在來米浸泡水中二、三個小時後,再磨成米漿,水量要配合得恰到好處,不能太多或太少,濃度要剛好,然後米漿裡加一點點的太白粉,增加粄條的韌性與彈性,才不容易破掉或爛爛的,「太白粉並不是主角,」劉文生說,攪拌好太白粉,再將它倒進四方形的蒸盤裡,薄薄的,不能太厚,因此很快就蒸熟了,手腳要快,也不能蒸太久,在蒸的過程中可以聞到米散發出來的米香,聞到其真材實料的獨特風味。
劉文生還指出,一碗粄條好不好吃,主要看油炸的紅蔥頭夠不夠香,因它的香味可以掩蓋其他不足的地方。紅蔥頭,是客家人主要的香料之一,炒菜、煮菜或湯裡,大部分都會放一點點,而油炸紅蔥頭並不需要太複雜的技巧,只要油炸成金黃色,它的香味就撲鼻而來,不燒焦就行了。
「加一點點當地出產的名醋來調味就更地道了,但也不能加太多,否則會失去湯的美味。最好也不要加辣椒醬,即使喜愛吃辣,也要忍住,不加最好。」劉文生說。
粄條本身已是熟的,只要燙一下就可起鍋,不可以用猛火去煮,豆芽菜和韭菜也是燙一下即可,才會不失原味。炒粄條也是一樣,像油麵煮法一般,不需要猛煮或猛炒,熱度夠就行了,這就是香味撲鼻又滑Q好吃的技巧。
李碧華/文 朱昱潔/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