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發生時,旁觀者應第一時間給予CPR急救,再由醫院醫師接手急救,心跳回復機會為百分之四十。
但由於到院急救時,可能引發多重器官衰竭等問題,因此約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能夠僥倖逃過死神召喚,但當中大多數有可能癱瘓、腦死或留下後遺症,只有百分之五的人(國外的數據也差不多如此),能夠平安健康的出院。
這「百分之五」看似很低,但黃建華醫師說,如果採取錯誤的急救方式,可能連百分之一的機會都沒有。
由此可見,猝死狀況發生時,CPR絕對是保命關鍵,哪怕只是多一分鐘,救命的機率都會提高許多!
黃建華說,呼吸停止後腦等體內重要器官就開始衰竭,多遲疑一分鐘,平均就多百分之十的死亡率,必須搶時間才能救命。
馬偕醫院兒童急救加護醫學科陳銘仁醫師說,常見兒童猝死狀況發生時,旁邊的人只會手忙腳亂、大呼小叫、亂出主意,其實即便只有自己一人在場,也要毫不遲疑立即施行CPR,再去叫救護車。但如果猝死者是大人,則程序相反,應先叫救護車,再進行CPR。
如果猝死者是陌生人,可能有傳染性疾病的顧慮而對於口對口人工呼吸躊躇不前,黃建華建議改以CPR胸部按壓方式進行,只要持續進行胸部按壓,仍有一定效果,對病患而言一樣有幫助,且國外的研究也證實,即使只有胸外按摩,也可改善患者預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