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接輿
我們家有三個孩子,隨著他們年紀漸長,對「個人隱私」的維護變得格外敏感,只要察覺到我們想窺探他們的生活,就會迅速築起防線。哪怕只是問一句「今天過得好嗎?」都可能被當成干涉,甚至引發家庭小風暴。
我個性直率,不擅長委婉表達,這樣的性格在朋友眼中是真誠可愛,卻在親子關係上屢屢碰壁。每次我想關心孩子,開門見山地詢問時,常換來冷回應或一句「沒事啦」,讓我感到挫敗與無力,彷彿進不了他們的世界,甚至還在不知不覺中拉開了距離。但我也明白,這不是孩子的錯,每個人都需要空間與自由,但當媽媽的,那份擔心又無法完全放下,這中間的拿捏實在困難。
後來,我改變策略,不再扮演「偵探型」家長,而是選擇主動分享自己的故事。我談起年輕時的掙扎、在人際關係中的困惑,甚至是那些犯過的錯與受過的傷。起初,孩子們有些錯愕,畢竟他們一直以為我是堅強無敵的媽媽,但這樣的坦誠,也慢慢打開了我們之間的心門。
從那之後,孩子們開始願意和我談心。有時聊聊人際煩惱,有時傾訴對未來的迷惘,雖然他們不一定接受我的建議,有時還會笑我老派,讓我有些小失落,但我知道,比起「被聽進去」,更重要的是「他們願意說」。這份信任,彌足珍貴。
我學會放下對「控制」的執著,不再急著要去參透孩子的每個想法,而是成為一個可以被信任、願意傾聽的大人。我希望,當他們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時,能記得媽媽始終是他們的後盾。
在這個資訊爆炸、社交壓力龐大的時代,孩子面對的世界比我們當年複雜得多,而身為家長的我們,沒有說明書,沒有標準答案,只能邊走邊學。很多時候,我也感到無助,努力沒有被理解,孩子的心門還是緊閉,但我告訴自己,只要能給孩子多一點安全感與信任,終究會守得雲開見月明。
而後我也慢慢明白,親子間真正的連結,並不在於解決問題,而在於陪伴與傾聽。不是每次談話都需要有結論,也不是每個問題都要馬上回答,重要的是我們「願意在那裡」。
或許很多家長都和我一樣,在親子溝通上感到力不從心,不妨從「分享自己」開始,讓孩子知道,我們也曾迷惘。我們不只是那個催他們寫作業,叫他們早睡的父母,而是曾經也年輕過的大人。
真正的連結,來自「信任」,我想當我們願意先放下防備,孩子也會慢慢敞開心扉,我們的用心終會被看見,成為孩子人生中穩固的墊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