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珍齡
朋友們常愛打趣:「你們很有錢吧?為了讓公婆安享晚年,竟接連買了三間房!」我總是苦笑搖頭。我和先生不過是收入穩定的軍公教人員,談不上寬裕,更無從說「有錢」,我們只是多了一點中年的韌性,和為人子女的覺悟。
婆婆一輩子以家庭為中心,日復一日打理家務、照顧子女與外孫,扛起這個家的日常運作,也讓家人的心得以凝聚。她的工作遠超過一般上班族,卻從未拿過一分薪水。公公領有終身俸,婆婆在日常花費上,總得開口索取。這樣的景況,我先生從小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工作後,他理所當然地開始固定給婆婆生活費;那不是「給」,而是遲來的感謝與回饋。我們結婚後,最初每月六千元,與孩子的保母費相當;後來物價上漲,保母費漲到八千五百元,婆婆的零用金也隨之調整,沒有任何遲疑。就這樣,兩份薪水,同時支應著兩個孩子的保母費與婆婆的生活費。
因為親近,所以看得見;因為看見,所以願意承擔。
我們每天下班的第一站,不是回家,而是「回婆家」,煮飯、洗碗、打掃,已成日常節奏。家中若有電器故障、燈泡損壞、沙發塌陷,我們總是第一時間發現,也在第一時間處理。每逢周六及過年過節,六姐弟聚餐,我總自動張羅食材、加菜備料,深怕人多菜少,孩子們吃不飽。
娘家那邊,我們也沒少跑。一周一次探望是基本,平日出遊、假日聚餐是常態,甚至還安排長途旅行,陪父母環島走透透,為人生留下值得回味的精采篇章。爸爸念舊,我懂。父親節或生日,我會替他辦兄弟聚會,讓他與手足敘舊,與姪兒敘情。也常陪他們探望舅舅、舅媽,有時乾脆邀舅家人一起為媽媽慶生、過母親節,只為讓她與娘家親人團聚,感受親情的溫暖。
這些支出從不在我們的「三大預算項目」裡,雖然偶有預算失控,但看見長輩臉上的笑容,我就知道,這錢花得比買任何保養品都值得。以上點點滴滴,構成我們生活中最踏實、最溫柔的日常。
說我「有錢」?我沒有太多錢;但說我「富有」?我心裡坦然︱︱我真的很富有。
我有一位不善甜言蜜語,卻願與我攜手照顧雙方父母的丈夫;我有一個懂得感恩的家庭,讓愛得以流動,也得以回應;我有一份能力,可以為長輩鋪一條安穩的小路,讓他們老得無憂自在;我還有一種信念,相信關係需要行動灌溉;愛,不只是說說而已,而是要捲起袖子,實實在在地做出來。這樣的愛,是可以代代傳承的;這樣的付出,能為世界添一分溫暖的光。
有人看見我們的忙碌與付出,報以一句「辛苦了」;也有親友不解我的堅持,困惑地問:「為什麼你們總是扛這麼多?」我想,是因為我們已養成肌肉記憶,習慣了,也甘願了。因為扛著,才有今日踏實的日子,也才有往後豐富的人生。
別問我有多少存款。我的銀行帳戶或許不太想見人,但我心裡存滿了愛與責任、笑聲與回憶。擁有家人緊緊擁抱的畫面、彼此陪伴的時光,就是我此生賺得最大的財富。在什麼都不穩定的年代,能確定自己是在做一個「讓人幸福的人」,就是我最深的富足。而這樣的日子,讓我常常覺得︱︱活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