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納管 擬設持有上限

本報台北訊 |2025.11.24
14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我國《虛擬資產服務法》已遞交草案給行政院,其中最受矚目的穩定幣子法逐漸露出初步輪廓。據了解,主管機關正考慮比照英國做法,對個人及企業設置穩定幣持有上限,以防止大量資金自銀行體系移往穩定幣市場,衝擊金融機構放款能力。市場人士認為,持有上限將成為台灣監理「第一層防火牆」。

財經官員表示,參考英國先前提案內容,個人不得持有超過約2萬英鎊、企業不得超過1000萬英鎊。

財經官員指出,相關設計目的在於避免支付型穩定幣演變為「存款替代品」,進而吸收金融體系過多資金。主管機關評估,若未設上限,不少民眾可能將銀行存款轉為穩定幣「長期持有」,形成銀行資金外移壓力。

知情人士表示,目前還在收集相關資料,不過,確實有將持有量設限一事納入考慮。

央行官員說明,雖然穩定幣相較比特幣等加密資產較為穩定,常被視為虛擬資產市場的「避風港」,但其本質仍屬虛擬資產,價格穩定度取決於儲備資產品質,並未具備中央銀行信用保障。至於是否設持有限額,「看主管機關的想法。」

無存款保險保障  常忽略風險

除了持有限額外,為確定穩定幣的純支付功能,專法中也會訂定發行單位不得提供利息收益。銀行主管解釋,「穩定幣可用於支付,但若涉及儲蓄、利息或收益,就會與傳統金融商品出現重疊,監理層級完全不同」。

行政院前副院長、金管會主委施俊吉提醒,穩定幣本質上是一種「私人發行的貨幣」,沒有存款保險保障,一旦發行方財務出現問題或停止兌付,持有者手上的穩定幣可能瞬間化為烏有,使用者往往忽略其本質風險。

施俊吉表示,禁止穩定幣支付利息,是國際最主流的監理方向,目的正是避免其吸收存款、侵蝕銀行核心功能,若穩定幣可提供利息或收益,等同具備吸金能力,將可能形成類似「影子銀行」,對金融穩定造成衝擊。

財經官員解釋,若允許穩定幣形成資金池並給付收益,實質上已與銀行業務高度重疊,勢必須採取金融機構等級的高強度監理,包括資本適足率、流動性管理等。「目前監理方向確立在避免過度金融化,讓穩定幣角色回到支付工具。」

短期內不開放  投資或存款功能

幣圈人士分析,從主管機關釋出的訊號來看,台灣初步監理將採「先限縮、再觀察」策略,強調支付功能優先、限制金融屬性。後續草案預料將公布發行資格、儲備管理、資產隔離及跨境使用等細節,但短期內不會開放穩定幣具備投資或存款替代功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