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亞洲棒球近年來表現突出,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台灣隊奪下WBSC世界棒球十二強賽事的冠軍,美國道奇隊的大谷翔平等三位日本球星扛起全隊戰績,並拿下美國職棒大聯盟的二○二五年世界大賽。即將於二○二六年一月開打的「中國棒球城市聯賽」(CPB),趕上這一波熱潮,但未演先轟動的是,由於「上海兄弟」隊徽因與中職「中信兄弟」過於相似引發爭議,對此政府的說法是,有一家熟悉台灣棒球生態的行銷公司,想在大陸複製台灣發展經驗,將密切關注是否出於政治動機。
棒球在大陸不是主流運動,與足球、籃球相比,地位相當邊緣,如從市場的角度出發,如此大手筆組建聯賽的做法,的確不尋常。但市場也有許多不同的面向,如從美國大聯盟或國際棒球總會的角度來看,大陸此舉,符合他們在全球推廣棒球運動的方向,龐大人口隱含的市場潛力更不容忽視。大陸之外,今年底將主辦三十三屆東南亞運動會(Southeast Asian Games, SEA Games)的泰國,也把棒球列入正式比賽項目,此項運動似有從東北亞跨向全亞洲範圍的新趨勢。
為了開發大陸市場,CPB聯賽把「廣招跨境球員」列為發展政策的一環,每隊除至少十名大陸本土球員與十名台港澳球員,在此原則下他國外援不設上限。這樣的做法,可讓競技實力明顯提升,並透過高水平比賽創造話題,快速壯大市場,也因此,台灣棒球人才會否被大量挖角到對岸,引起各界關心。
從專業機構的評估來看,除非出現極特殊情況,大陸棒球發展初期,對台灣的影響應不大,畢竟我們擁有的棒球土壤與一定的市場規模,加上選秀制度的設計,以及指標球星陸續出現億元合約等情況,並不容易被一個新出現的市場快速取代。
換個角度想,目前是棒球運動朝全亞洲發展的時刻,對於棒球從業人員而言,不論球員、教練或技術層面的支援人力,也擁有了更多的發展機會。以中華職棒的現役球員來說,六個球團的六十人名單之外的選手,都可能得到更多的發揮空間,而表現佳的明星選手,也有了美國、日本之外的新舞台,如此產生的良性循環,可使有更多優秀的運動人才,願意投入職棒這個領域。
此時棒球環境是否足夠完善,對於吸引人才就相當的重要,可惜台灣對棒球運動的管理並非如此。例如,今年台南球場長期無法使用,使統一獅隊到處租用主場疲於奔命;拿下年度總冠軍的樂天總教練未被續聘,也遭到議論紛紛。
一旦棒球運動在全亞洲風行,這些問題就不只是關起門來談,都會被拿出來比較檢討。但包括陸委會在內相關部會,評論大陸發展棒運的看法時,態度並不友善,小至隊徽設計的爭議,中到擔心棒球人才出現外溢效應,大則從統戰角度來看待大陸發展棒球的用意。如何完善台灣的制度與環境,則鮮少被拿出來討論。
把格局放大來看,這一股棒球於亞洲崛起的風潮,甚至之後是否出現打破地區藩籬,發展成亞洲大聯盟的過程,台灣要如何自我定位?實應未雨綢繆。要透過棒球讓世界認識台灣,不是打一兩場精采的國際比賽,而是我們到底能對這項運動的擴大發展,做出多少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