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紀事】百年石滬與新屋福興宮

文/瑞奇 |2025.09.19
40觀看次
字級
相傳取自船艏的免朝牌。圖/瑞奇
三樓供奉無極瑤池金母娘娘。圖/瑞奇
新屋福興宮與百年石滬共同守護沿海漁民。圖/瑞奇

文/瑞奇

盛夏午後,我騎著租來的自行車自桃園永安漁港出發,緩緩穿行在新屋綠色走廊。腳下鋪滿葉影的自行車道綿延向前,兩旁林木蓊蓊鬱鬱,遠方的海水在陽光下閃爍。騎至自行車道盡頭,左轉穿越快速道路橋梁下方,就看見了那座黃瓦紅牆、靜默矗立的廟宇──新屋福興宮。

它看似尋常,卻有一個跨越海洋與百年的奇異來歷。對一名外地遊客而言,這不只是一座廟,而是歷史與信仰漂流上岸的見證。

十九世紀清末年間,新屋庄蚵殼港的居民多以漁業與養殖維生,村落臨海而建,沿岸石滬錯落分布。某日,王船漂流至石滬內,為每日巡視石滬的許氏兄弟發現。上船後,見船艙中供奉著七位夫人與七位王爺的神像、一羊一狗、七頂紅木床、七架梳妝台、寢具、白米、茶葉、油鹽、鼎鑊、薪材、農具、雨具,井然陳列,船中一本帳冊詳細記錄這艘王船來自「泉州府後府尾鱟尾口」。

這正是閩南沿海古老的「遊地河」習俗──以真船載神,漂流至異地,若有人迎接便要立廟供奉。此傳統在明清到民國時盛行,三年一度的「王醮」被視為地方盛事。鄰近的潮汕、泉州、廈門等地亦沿襲此俗,形成一種跨地域的信仰儀式。

當時村民將神像暫安於罟寮中,兩年後募資興建廟宇;明治三十三年(一九○○)改建為磚牆結構,奠下今日福興宮的基礎,成為新屋庄沿海漁民的信仰依歸。

福興宮不僅是王船傳說的實證,也與新屋的百年石滬群緊密相連。這些古老石滬,由當地先民搬運一塊塊礫石築起,退潮時,將魚群困在其中,成為漁民的重要生計。神明隨海潮漂流而來,石滬則守護著人們的口腹,一靜一動,累積成新屋百年來的海邊記憶。

走入福興宮,廟門內的拜殿橫梁上方繪著「後天八卦」,正殿橫梁中央則是「先天八卦」,象徵宇宙陰陽流轉。正殿供奉七位王爺,後殿供奉七位夫人,後殿前的蟠龍鎮守在八卦池中,氣勢磅礴。

拾級而上,三樓無極金母殿供奉無極瑤池金母娘娘,頂層的八卦藻井中央鑲嵌透明玻璃。天清時,陽光自八卦中心口傾瀉而下,將整個無極金母殿映照得靜謐而神聖。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正殿上方的獅首牌匾,大多被人稱為「劍獅」,相傳取自當年漂流王船之艏。若傳聞屬實,據清代翰林院編修徐葆光所撰《中山傳信錄》之〈封舟圖〉記載,此物應為船艏之「免朝牌」,象徵祈求「風雨免朝」,以保航行平安。

若以《周易》六十四卦觀之,最能象徵福興宮的是「水風井」卦。井者,泉源也,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就如同這艘漂流王船帶來的信仰井泉,跨越海峽而來,世代滋養著沿海聚落。無論是人心或土地,都因它而獲得綿延不斷的護佑。

自新屋福興宮續騎往不遠處的海岸邊,除綠色走廊外,亦可遠望百年石滬群,退潮後的石堤,刻畫出先民的生存印記。耳邊潮聲不歇,人與海的關係,一向既遼闊又殘酷。但當一艘無人船帶著信仰而來,這裡的人們選擇虔誠接納,而非畏懼排斥。

廟宇建起、香火綿延,這段歷史告訴我們:無論時代如何流轉,心靈總需要一口古井,存放敬畏與溫柔。我想,這或許便是信仰最深的意義──在無常中,找到一處可以回望、可以依憑之所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