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峰源
一九七一年八月十四日上午,台灣第一條高速公路在林口舉行破土典禮,副總統嚴家淦親自出席,巡視準備情況與勉勵工作人員後,立刻啟動工程。
北起基隆,南至高雄,全長超過三七○公里,支線連結中正國際機場、台中港、高雄小港機場的中山高速公路,歷時七年,在一九七八年全線完工通車,猶如貫通台灣西部走廊大動脈。高速公路在林口設有交流道,南下可通往桃竹苗及中南部地區,往北經全台灣車道最多、使用時間最久的泰山收費站,進入大台北都會區,並可延伸至基隆。
台灣擘畫十大建設之際,也面臨了都市化發展快速、人口過於稠密的問題。一九七○年底核定「林口特定區都市計畫」,涵蓋林口、五股、泰山、八里,以及桃園、蘆竹、龜山等地,以二十五年分五期計畫打造北部商業都市,除緩解台北盆地增加人口,亦兼具疏導台北洪水惡性發展、全面發揮土地利用價值的目的。
一九七八年,開發林口新市鎮與廣建國民住宅,被列為國家十二項重大建設計畫之一。一九八○年代,林口陸續興建國民住宅,以及周邊小學、中學、公園、市場、派出所、都市化道路、自來水管線與大眾運輸系統。但因資金籌措困難,土地取得不易,導致國宅興建數量無法滿足社會需求,中心商業區與工業區開發遲緩,加上缺乏有效率的大眾運輸系統,難以獲得台北市通勤人口的青睞。
一九九○年代,台北都會區發展過於飽和,為緩解住屋需求,政府在林口闢建更多國民住宅,提供大量人口居住。到了二十一世紀,隨著桃園機場捷運通車,便利林口交通輸運,大幅減輕通勤負擔,加上三井Outlet進駐,以及新北國際AI智慧園區、民視及東森媒體園區等大型企業的進駐,為當地帶來就業機會,也吸引大量人口移入。為滿足住屋需求,政府在林口推出社會住宅,建商也不斷推出新建案。
今日,再不見傳統茶園與磚廠的林口,住宅與大樓林立,加上各項新興產業進駐,已成為大台北地區適合移居的新寵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