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賽夏客
禪宗是印度佛教的一派,由菩提達摩傳入中土,據聞他與南朝梁武帝過從甚密,不但大興寺廟,也給佛學奠定了基礎。之後,衣鉢傳到六祖惠能時,思想出現轉變,跟道家有了微妙連結,並受到上層士大夫的重視,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既深且遠。
話說盛唐中期,惠能接下弘忍五祖衣鉢後,逃回廣東,首座弟子神秀則進入洛陽。由於理念差異,禪宗分出南北兩派,北宗神秀繼承傳統「漸修」成佛理念;南宗惠能則以「大乘般若學」為主,主張擺脫一切束縛的「頓悟」,彼岸即此岸,不須苦行超度。
由於南宗思想符合士大夫的生活態度,漸成漢傳佛教主要宗派,其重要影響如下:
一、非宗教化:去除佛教偶像崇拜、破除規約,反傳統制度,提倡生活藝術化,崇尚自然的生活。可從惠能詩偈看出端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本自在,何處惹塵埃。」認為塵埃也是虛幻不實的,又何須為虛幻事物傷神苦修?
又例如丹霞天然法師燒木雕佛像取暖,因無法從火灰中取得舍利子,反對把木頭當偶像崇拜。再比如馬祖道一在石頭上坐禪,其師故意在他身旁磨磚,亂其靜心,提點他:「磨磚不能成鏡,坐禪就可以成佛嗎?」
二、對儒家精神的補償作用:儒家主張積極入世,強調士大夫應承擔社會責任,「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然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時,心靈容易產生極度的不平衡,如孔子胸懷理想,卻像喪家犬般到處流浪,不為國君所重用。此時,禪宗便提供了一個解脫、放鬆的宣洩管道。
禪宗跟莊子的思想頗為接近,楚王派人請莊子出來做令尹,他以神龜和泥龜做譬喻,婉拒出任,不讓自己成為被頂禮膜拜的神聖供品;蘇東坡在《滿庭芳‧蝸角虛名》的「且趁閒身未老,盡放我,些子疏狂」,也是受了禪宗「不繫舟」的啟示,知所進退,從而為生命開啟另一扇自由之窗。
三、影響琴棋書畫的藝術境界:使藝術家擺脫傳統規約與技巧的束縛,超越自然,達到審美的最高境界。例如,書畫上常出現雪景、寒林、煙嵐等自然景致;又比如詩佛王維,書寫出空靈、寂靜、蕭條的自然狀態,轉移了原本的藝術欣賞眼光,呈現出另一種風格。
四、彌補理性思惟的欠缺:在理性思惟所創造的文明裡,為何人們常感覺焦慮、緊張?心靈的空茫,為何無法透過科技解決?
禪宗認為,人被語言、文字和邏輯思考所束縛、見廟磕頭、見燈添油,像被訓練過的狗,聽到鈴聲就流口水的直覺反射,失去了原始初心。理性思惟像一層隔膜,阻礙我們看清內心世界。若能破壞語言、文字習慣性的理解與執著,解開理性思惟的枷鎖,人才能真正甦醒,產生頓悟。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南朝謝靈運在〈辯宗論〉中表示「華人易於見理,難於受教」,禪宗因懂得入境隨俗,結合自然生活,使教義容易理解,又不必經過苦修的歷程,不但受到士大夫重視,也在民間廣為流傳,並對中華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