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第10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術研討會於江蘇宜興佛光祖庭大覺寺開幕。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右3)、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三單監院妙憫法師(右2)、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左3)、上海大學佛教思想史與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讓(左2)、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副所長張文良(左1)、華東師範大學區域文化資源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唐忠毛(右1),於開幕式致詞。
圖/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提供
【人間社記者李慧琳宜興報導】由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鑑真圖書館協辦,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擔任學術協作的二○二五年度(第十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術研討會,十四日於江蘇宜興佛光祖庭大覺寺開幕。此研討會為二○二五年度人間佛教研究獎學金的論文發表環節。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大覺寺三單監院妙憫法師、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教授、上海大學佛教思想史與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讓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副所長張文良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區域文化資源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唐忠毛教授,以及參與今年人間佛教研究獎學金計畫的海內外學術界三十四位碩博士生共同出席開幕式。
重視現世人生
提升生命韌性
開幕式由大理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廖文慧主持,李利安致詞指出,佛教作為最早的世界宗教之一,歷經時空演變,特別在近現代從與儒道對話轉向與現代文明銜接,最終形塑出人間佛教,成為佛教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因此研究人間佛教即是研究當代佛教的發展歷程,具有高度學術與現實意義。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不僅是中華文明的傳承者,更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實踐者,在理論建構與現代轉化方面成就卓著,其思想深度與實踐經驗值得深入研究。」李利安強調,堅守學術原則是一切研究的根本,人間佛教研究獎學金自創立以來秉持此理念,期待此次研討能夠激發青年學者的學術潛能,為未來奠定基礎。
程恭讓指出,研究人間佛教必須先建立自己的理解,否則易陷入語境混淆。他提出人間佛教的三項標誌:一是重視「人」在宇宙中的價值;二是重視「現世人生」勝過生前死後;三是兼重個人修行與社會參與,並尋求兩者的平衡。
張文良則分享評審論文的觀察,其中一篇討論星雲大師佛教「樂」思想的文章,令他深受啟發。他指出,這種「樂」不同於傳統苦感佛教,也有別於基督教的罪感文化,而是一種在現代生活壓力中調動積極情感、提升生命韌性的力量。因此,他主張在人間佛教的定義中加入第四項標準:它是一種重視「樂」的宗教。
唐忠毛指出,人間佛教研究獎學金展現了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對青年學者的關懷。他強調,佛教深厚的文化底蘊與中國化、現代化的發展,有助於佛教融入現代文明,也為學術研究帶來持續探索的動力。
人間佛教演進
符合社會需求
妙憫法師歡迎青年學者蒞臨,並肯定他們在研究中對人間佛教的理解與實踐;期勉學者們結合生活觀察與學術探索,發掘人間佛教的當代價值。
最後,妙凡法師致詞,引用星雲大師曾說的「我要做義工的義工」,認為這是「重新估定價值」的體現。星雲大師是當代佛教中國化的代表,他提出人間佛教適應時代應保持「隨緣而不隨便,合源而不合流」的態度。同時,妙凡法師以作為人間佛教的參與者與觀察者,介紹佛光山的基本精神,即「制度領導、非佛不做、唯法所依、集體創作」,這是當代社會的需要,也是人間佛教現代化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