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emiVision
文/SemiVision
當我們打開電腦或玩遊戲機時,裡面的晶片都在努力運算。可是,你知道晶片是怎麼連接到主機板上,讓整台機器能運作的嗎?這就要靠一個重要的「橋梁」── IC載板!
IC載板主要可分兩大類:BT載板與ABF載板。
BT載板(Bismaleimide Triazine Substrate)是早期最常見的材料,具有良好的機械強度與穩定性,製程成熟、成本較低,常應用於手機、記憶體及一般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封裝。
另一類是ABF載板(Ajinomoto Build-up Substrate)。名稱中的「Ajinomoto」來自日本味之素(Ajinomoto)公司,但必須注意,味之素並不生產ABF載板本身,而是提供其中最關鍵的材料 —— ABF絕緣膜(Ajinomoto Build-up Film)。
這種高性能樹脂薄膜能在封裝載板內形成極細的線路層與多層結構,具有優異的絕緣性與熱穩定性,非常適合用於CPU、GPU、AI晶片等高頻高速運算元件。由於味之素的ABF材料幾乎成為全球高階IC載板的共同基礎,其市占率超過95%,因此業界便習慣將使用此材料的高階載板統稱為「ABF載板」。
ABF載板 熱門有道
在早期,ABF載板主要應用於電腦與遊戲機的CPU封裝。由於當時晶片的腳位數量有限、運算頻寬也不高,對封裝材料的要求相對溫和,因此市場規模並不大。
但隨著科技演進,智慧型手機、雲端運算、AI人工智慧等高運算需求的應用接連興起,晶片的性能與功耗密度呈現指數級成長。當晶片的運算速度愈來愈快、訊號傳輸頻寬愈來愈高時,傳統的BT基板已無法滿足線路細微化、訊號完整性與散熱穩定度等要求。這時候,能夠支撐更細線距、更高層數與更佳電氣特性的ABF載板便成為關鍵材料。
自行研發 全新突破
長期以來,ABF材料等半導體關鍵材料多掌握在海外企業手中,這對供應鏈安全而言是項潛在風險。好消息是,台灣廠商也正積極投入自有材料研發。
其中,「晶化科技(WaferChem)」率先推出了TBF(Taiwan Build-up Film),致力於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在地替代方案。TBF的目標不只是取代進口材料,更希望在技術上突破現有ABF的限制,實現關鍵材料本土化,讓台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擁有更高的自主性與話語權。
本文由賽米視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