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克拉克
文/赫連擁
一提到「牛仔」(英語: cowboy),許多人腦中馬上浮現的,多半是美國西部電影所見的場景:頭戴寬邊帽、身著皮革背心、腳蹬帶刺皮靴、邊騎馬邊甩套索、手槍決鬥,或是夕陽下策馬奔馳於荒野的孤膽英雄。然而,現實中的牛仔,卻更像牧場裡的「打工人」,不僅工作既辛苦又單調,更是個充滿挑戰與危險、毫不浪漫的職業。
話說牛仔並非發源自美國,而始於中世紀西班牙傳統的莊園制度,當時的大戶多聘有「牧牛人」(西班牙語: Vaquero)長年駐居,專門負責照料主人的財產—— 牛隻。為餵飽大量牛群,牧牛人需要不時趕牛跋涉遠方尋找草地,形成了騎馬牧牛的畜牧方式,此法後來隨著西班牙殖民美洲而傳入,逐漸發展成為美國的「牛仔」。
放牛養馬 精通馬術
牛仔的工作,基本上類似於遊牧民族的日常,以放牛為主,不僅必須精通馬術,並還得同時照料每日賴以生存的坐騎,故也要懂得養馬。當橫跨美國東西部的鐵路開通後,商業往來有了更便利的選擇,有些距離鐵路偏遠的農莊戶主,開始將飼養自食所多出的牛隻,販賣到大城市去,牛仔至此身兼護送牛群到鐵路車站的任務。
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趕牛隊最遠可從德州南部的牧場,一路往北走到堪薩斯州的鐵路車站,總距離約1600公里,最浩大的團隊,平均一組負責2000~3000頭牛群,至少需要10名牛仔,每位牛仔得帶上3匹馬。他們輪流值班,白天引導牛群朝正確方向前進,夜間則輪班守夜,以防止牛群踩踏、野獸攻擊及人為盜竊,24小時看管。由於牛群趕路會消耗體重,為保證抵達車站時牛隻仍保持健康的體重與狀態,還不能趕太急,得邊走邊放牧,一趟押送通常歷時兩個月,成功送達之後才領得到酬勞。
此外,團隊中還包括一名牧馬人,負責管理備用馬群;以及一名廚師,通常負責駕駛牛拉的炊事車,他不僅包辦伙食,還負責保管醫療用品,並具備實用醫學知識,必要時兼任醫務工作,在隊伍中尤其受敬重。
職別來源 多元文化
更值得一提的還有,牛仔並非清一色都是白人移民。在美國歷史上,非裔、墨西哥裔、美洲印地安原住民甚至華人以及女子,都曾加入牛仔的行列。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統計,在美國西部拓荒時期,大約有1/4的牛仔是非裔美國人,他們多為獲得自由的奴隸,因沒有土地,做牛仔在當時收入相對較高,而成為該族群的熱門職業。
不同族裔的牛仔,各自帶來獨特的文化與技能。例如,服飾與工具就有許多源自墨西哥牧民。從寬沿帽、背心,乃至馬鞍與套索技巧,都是墨西哥文化對美國牛仔的貢獻。
雖然,大規模的長途趕牛已成歷史,牛仔這個職業,亦隨著牧場機械化的經營方式而消失,但「牛仔精神」卻延續至今,拜好萊塢電影及電視劇之賜,將牛仔塑造成英勇的西部拓荒英雄,也是正義的化身。今人若想體驗牛仔的生活風情,大概多只能透過觀光牧場與牛仔競技賽(rodeo)來管窺。說來,牛仔早已從一分苦力勞動工作,轉變成一種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