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史語所典藏怒江一帶的溜索照片。圖/中研院史語所
文/出谷司馬
在台灣當過兵的人,可能都聽過或唱過一首叫做〈怒江春暖〉的軍歌,歌詞是這樣寫的:「怒山高高雪嶺寒,怒江滔滔滄河瀾,怒山呀怒江呀,江對江哪江對江,山對山哪山對山,姑娘少年情歌傳,花香鳥語滿山崗,怒山哪怒江啊常春暖。」
第一次在部隊裡聽到這首歌時確實感到意外,因為不要說是唱歌的阿兵哥,就連阿兵哥的長官們,可能都不知道怒江跟怒山在哪裡。
怒江,是位在中國大陸西南的一條河流;怒山,則是雲南一座南北向的山脈,在當地又被稱為「碧羅雪山」,與高黎貢山遙遙相對。怒山是怒江與瀾滄江的分水嶺,怒江在西,瀾滄江在東。
怒江發源於西藏,因為源頭的江水顏色較深較黑,所以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貢》稱它為「黑水河」。流入雲南後,當地的「怒族」稱其為「阿怒日美」,「阿怒」是怒族人的自稱,「日美」就是「江」的意思,所以「阿怒日美」翻譯成漢語,就是怒族人居住區域的江。
因此,怒江之名與憤怒似乎並沒有關係。不過,怒江水流湍急,確實也像是一條憤怒的巨龍在江裡翻騰。
根據一九三五年在此地進行民族調查的史語所研究員陶雲逵的描述,南北向的怒江與瀾滄江都是不利航行的江河,對東西向的交通是一大阻礙。即便能夠勉強航行的地方也只有一小段,而且只能在乾季,也就是國曆的九、十月到次年的五、六月。
一九三○年代的工程技術,是沒有辦法在江上建築橋梁的,因此,要在非乾季時渡過怒江,就得靠既刺激又充滿危險的「溜索」了。長期在西南地區從事調查工作的人類學家陶雲逵就說過:「『過溜』是一件有生命危險的事情,需有相當的膽量才敢去溜。」
然而,乾季都是在冬、春時節,基本上,這裡的高山地區此時都是「封山」的情況,除非必要,這裡的居民是不進不出的,更別提外來遊客要在這個時期拜訪怒江與怒山。高黎貢山與怒山幾乎都是終年積雪,通常十一月底就會封山,一旦封山,行經此處就是件十分危險的事情。一直要等到三月底「開山」之後,才會有人在山嶺之間移動。
陶雲逵的那次旅程是在九、十月間,當時已是滿山積雪了,此時,只有膽子大的人才會上山過嶺。「但性命往往被膽量給犧牲了。」陶雲逵的這句話,成了怒江與怒山一帶險惡交通的最好註解。他在這次的旅程中,還拾獲了四顆當地傈僳族人的頭顱,死因都是凍死的。
從上述的描述就可以知道,「怒江春暖」對於居住在怒江與怒山一帶的居民而言,是一件多麼令人期盼的事了。
儘管二○一四年獨龍江公路全線貫通後,這裡的居民終於不用再忍受封山半年的種種不便,但是在那寒冷的冬春時節,似乎也只能靠著〈怒江春暖〉的歌詞與火塘裡的火來取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