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玉子
文/玉子
台灣是豐富生物的家園,住著斯文豪氏赤蛙、斯文豪氏遊蛇、斯文豪氏攀蜥、斯文豪氏大蝸牛……
咦?等一下,這是怎麼回事?也太多生物名叫「斯文豪」了吧!
斯文豪是誰?原來,斯文豪(Robert Swinhoe)是英國第一位駐台外交人員,也譯作郇和、史溫侯。
駐台領事 探索自然
身為英國駐台領事的他,一部分工作包含了解台灣環境與產業以及調查野生動植物資源等。斯文豪本身就很喜歡自然生物,因此傾力採集觀察蟲魚鳥獸與貝類,也親自為許多鳥類與哺乳動物命名。
斯文豪之所以成為台灣的博物學先驅,是因為他長駐台灣、系統性的調查與蒐集標本,並以二名法梳理大量的台灣生物。
對鳥類最有興趣的他在1863年發表了《台灣鳥類學》,這是台灣第一本完整的鳥類名錄,前後累計收錄約226種鳥。時至此書發表160 年後的現今,台灣鳥類紀錄已經增加至680餘種,但斯文豪貢獻的紀錄還是多達1/3喔!
面對未知事物,想找資料學習是很自然的事,為了更了解台灣生物的習性,斯文豪也試圖閱讀、翻譯中文古籍,然而中文古籍的專長或許不在生物觀察文中,生物常自帶光怪陸離的傳說色彩:
「白蟻聽竹雞叫會變成水。」
——《續博物志》
「火雞可以吃火炭。」——《台灣通志》
「伯勞會食母,是不孝鳥。」
——《台灣府志》
「鵂鶹喜歡危害嬰兒,能進入房子吸收魂氣。」——《台灣縣志》
生物學科 研究先河
時常把生物描寫得彷若《山海經》的妖精鬼怪,甚至從中連結儒家思惟、啟示世人,或許是漢文化對生物的獨特解讀,但斯文豪讀完這些,應該難以參考吧?
也正是如此,更突顯了斯文豪的重要性,他在生物依然被描繪成傳說寓言的年代,以科學視角留下有系統、詳盡的生物紀錄,開拓台灣生物科學研究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