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書房十分簡淨。圖/黃筱婷
故居內的老舍頭像。圖/黃筱婷
文/黃筱婷
本名舒慶春的老舍,被認為是中國近現代文學的代表人物。他在〈北平的夏天是很可愛的〉一文中提到:「在最熱的時節,也是北平人口福最深的時節。果子以外還有瓜呀!西瓜有多種,香瓜也有多種。」
在北京獨自遊走的時候,總是會看到戴著竹編斗笠的大爺,推著黑色的小車,上面放滿了各式各樣的西瓜與香瓜。如若一個人吃不了那麼多,大爺還會霸氣地把那有著綠色外皮的西瓜剖開,縱使只是兩片西瓜,也是得上秤子論斤秤兩,絕不忽悠半毛錢。這應該就是老舍眼中那可愛的北平夏天。
再訪北京,已過了小暑節氣,那天我來到了豐富胡同,想要看看老舍在北京居住了十六年的處所,也就是有著「丹柿小院」別稱的老舍故居。
邁入院落,便看見四合院影壁上,張貼著老舍妻子胡絜青女士親手所寫的「福」字。院落裡有一尊老舍的頭像,還有他與夫人親手栽植的兩顆柿子樹,這也是北京老舍故居又稱為「丹柿小院」的由來。
老舍故居內有三間廂房,展示著許多珍貴的照片,也最大程度地還原了當年臥室、客廳與書房的樣貌。老舍過世前的十六年時光,就是在這座小巧而溫馨的四合院中度過,書房簡單亦簡樸,被譽為是「人民藝術家」的老舍,當年就是在那張老舊的木桌上,寫下《龍鬚溝》、《茶館》、《正紅旗下》等作品。
故居內一處展廳裡,傳出鏗鏘有力的漢語教學聲,沒想到,竟然是老舍留存至今的聲音檔!據說,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漢語教材錄音檔案。聆聽著留聲機中字正腔圓的普通話教學,我存未想過,自己與老舍的距離竟是如此接近,也是在北京旅行時最為難忘的一段回憶。
除了寫作之外,老舍在閒暇之餘也喜歡蒔花弄草,小院裡種植著各種類的花卉。故居客廳外,還有一個陶瓷大魚缸,數條小金魚在其中自在優游著,這裡也是除了書房之外老舍經常駐足的所在。
老舍的一生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話劇劇本《茶館》。直到現在,北京的各式大小劇院,依然把《茶館》列為固定演出的劇碼,由此亦可見人們對老舍作品的喜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