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點滴】宜蘭太平山林業開發與交通運輸 (上)

文/許峰源 |2025.08.27
48觀看次
字級

文/許峰源

太平山舊稱「眠腦」,依泰雅族語的意思為「森林茂密之處」。主要坐落於宜蘭縣大同鄉,海拔一千九百五十公尺,終年雲霧繚繞,盛產珍貴檜木,與阿里山、八仙山並列為台灣三大林場。

太平山林業的發展,至今已超過百餘年歷史。日本殖民政府於大正三年(一九一四)開始著手調查台灣森林資源,發現太平山蘊藏珍貴檜木,立即規畫開發。隔年即投入人力及資源進行伐木作業,同時將「眠腦」改名為「太平山」。

早期,伐木工作只能仰賴簡單器具,利用斧頭砍伐樹木,再沿著山勢鋪設木馬、滑道,讓木材滑落山底,拖曳到土場集中後,藉由蘭陽溪將木材流放到宜蘭員山貯存。只不過,這樣的方式容易損耗木材,更必須仰賴大量的人力拖運。

大正十年(一九二一),蘭陽溪建築水壩,提供九芎湖電廠水力發電,無法再流放木材。值此之際,太平山伐木事業蒸蒸日上,為減少原木耗損並增加運輸量能,陸續鋪設土場到羅東之間的鐵路,專門運輸木材,全長約三十六公里。

大正十三年(一九二四),羅東森林鐵路通車,沿途設有土場、濁水、牛鬥、清水、天送埤、三星、二萬五、大州、歪仔歪、竹林共十個車站。不僅取代了原來的水運方式,更帶動羅東林業的發展。

另一方面,為大規模集中、輸運原木,日本人又以土場為起點,規畫建置通往各伐木區的森林鐵道,透過火車將原木輸運到土場。為了擴展運輸幅度,也架設輕便鐵道,透過蹦蹦車在山林之間拉運原木。

然而,森林鐵道與輕便鐵道的缺點在於無法延展至各個地方。因此,太平山林場率先引入技術日漸成熟的「堀田式索道」,在兩座山頭間設立索道站,利用架空鋼索吊掛流籠,藉由高低落差將木材送往特定地點,再透過蹦蹦車將木材運往集散地,大大提升運輸效率。

太平山索道與流籠的設置,意味著可以開發更高海拔的原始森林。透過輕便鐵道、森林鐵道與羅東森林鐵路,將木材運至羅東林場,再配合台灣鐵路運輸系統,將太平山的林材銷往台灣各地,甚至出口日本。

昭和十六年(一九四一),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因時局緊張,經營伐木事業已力有未逮;加上後期美軍大轟炸,更是重挫伐木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台灣,二二八事件後轉由台灣省政府接管。

在此期間,國民政府即以日本奠定的基礎致力復原羅東森林鐵路、森林輕便鐵道與各地橋梁,同時增設各式房舍、製材工廠、倉庫以及辦公處所。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重啟太平山林業,提供住屋建材與器具材料。

隨著復原工程完竣,各地枕木汰舊換新,羅東森林鐵路、森林鐵道與輕便鐵道恢復運作,太平山林業日漸興盛。作業人口聚集後,太平山林場為照顧眷屬,爭取將舊倉庫改建為附屬醫務室,同時增聘師資、設立幼稚園,就近提供作業員子女醫療保健與教育服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