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錦的「兩手托天理三焦」有助鬆開肩關節沾黏。圖/吳建東中醫師
文/吳建東中醫師
「醫生啊,我手抬不起來,是不是得了五十肩啊?」這時,我們會照常規幫患者做理學檢查,扶著手肘搖一搖,旋轉一下,慢慢往上抬,雖然沒那麼順利,手竟然就能舉起來了,我跟他說「你這不是五十肩啦,如果真是五十肩,我幫你抬也抬不起來」,不過患者也是很高興地離開了。
「我才四十歲,怎麼可能會五十肩?」也總有些患者執著在五十肩的名相上,其實不是因為五十歲才會有五十肩,只是這年齡層的最多,四十歲到六十幾歲的都很常見,而女性又比男性多一些。我們拋開五十肩這個名字,還有冰凍肩、肩周炎等等的名字,顧名思義,是因為肩關節周圍發炎,而導致關節活動度不佳的疾病,其正式的名稱是「沾黏性關節囊炎」,也就是關節囊發炎,導致肩關節活動度變差,形成沾黏的樣貌。
發生五十肩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撞擊外傷,或是外受風寒,導致關節疼痛而不能活動,久而久之就形成沾黏,也有可能是生活型態、姿勢不良,很少讓兩臂上舉,肩關節缺乏活動而導致沾黏。某些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中風等等,也有可能會促進五十肩的發生。因為疼痛,所以可能會開立止痛藥,或使用類固醇,再加上拉伸或復健等等,讓關節活動度恢復,有些更嚴重的可能也會考慮使用關節鏡手術。
而中醫則是認為初期多是風寒溼入侵關節,會考慮溫經通絡的用藥,如桂皮、羌活等等,或者中期產生氣滯血瘀,可能會考慮當歸、川芎等用藥。也有可能素體或者是久病而虛虧,則會考慮選用黃耆、人參等用藥。除了改善體內環境以外,還常會使用傷科手法,如拉伸、振動、扳法等等。肩關節周遭的穴位,如肩髃、肩髎、肩貞、巨骨等,也會很常使用針法或灸法,用以解開肩關節的沾粘,逐漸恢復該有的活動度。因此,多半會看到肩關節活動度一點一點改善,一下子側舉比較好,一下子後旋比較好等等。我們也會強烈建議患者在治療之後,回家後更勤勞去活動關節,以免沾黏又再度發生。
因為肩關節沾黏時,活動會疼痛,有許多患者因為怕痛就不敢活動關節,反而會加劇沾黏的狀態,因此要多動才會改善。有許多時機可以讓關節更容易活動的,比如說在針灸、手法治療之後,沾黏會比較鬆解,此時活動會事半功倍,或者先熱敷或按摩後再進行拉伸,效果也更好。
然而,有些患者只是肩胛上下移動,效果並不佳,要以手肘的移動來帶動肩關節的活動,才能有效動到關節。除此之外,還要注意關節的保暖,避免吹風受寒,以免氣血循環又變差。
有許多動作可以建議大家做,比如說手指爬牆、毛巾拉伸,或是公園的滑輪器材等等,學習招財貓的姿勢也相當有幫助。導引的話,八段錦的「兩手托天理三焦」就相當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