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時節日夜溫差加大,若出現溫差病如肩頸僵硬等症狀,可將薰衣草精油滴入按摩油中,輕揉肩頸,放鬆肌肉、緩解僵硬。圖/123RF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明天是處暑,是夏秋交替的關鍵節氣,養生應注重調和脾胃、袪溼清熱,並預防秋燥與過敏。簡浚崴中醫師的藥膳、穴位與藥浴建議,幫助調理內在平衡;賴睿昕中醫師的精油芳療與環境調節,則從外部舒緩不適。
處暑標誌著炎夏暑氣逐漸消退,初秋涼意悄然而至。此時,白天仍存餘熱,夜間則逐漸轉涼,晝夜溫差加大,溼熱與涼氣交替,易使人體調適不及,引發腸胃不適、咽喉乾燥、過敏反應等「溫差病」。
中醫認為,處暑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轉換期,若養生不當,易導致脾胃失調、秋燥侵襲,甚至誘發舊疾復發。因此,處暑養生應以健脾袪溼、清熱生津、固護陽氣為核心,結合中醫藥膳、穴位調理與精油芳療,幫助身體適應季節變化,為迎接秋季做好準備。
翰鳴堂中醫診所院長賴睿昕指出,處暑氣候可分為2大類型:一為颱風帶來的溼熱型氣候,暑熱與豪雨交織,易致溼濁滯留;二為晝熱夜涼型,溫差加大易引發「溫差病」,如精神倦怠、微熱感、肩頸僵硬等。此外,空調環境的乾燥與過敏原累積,也易誘發鼻過敏、皮膚乾癢等問題。
艾葉生薑泡腳
改善關節痠痛
為應對處暑的健康挑戰,中醫養生強調調和脾胃、袪溼清熱與固護陽氣。簡浚崴建議以下茶飲與藥浴調養:
1.藥膳茶飲:山楂茯苓薏仁茶。材料為山楂10克、茯苓10克、薏仁15克、陳皮3克,功效則有健脾化溼、消食解膩、調暢氣機,適合處暑時飲用,緩解消化不良與倦怠。做法是將薏仁浸泡1小時。將所有材料加水800毫升,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煮20分鐘。濾渣後代茶飲用,可回沖1∼2次。
2.藥浴調理:艾葉生薑浴。將艾葉20克、生薑片30克煎湯後倒入溫水,泡腳15分鐘,有溫陽散寒,改善倦怠與關節痠痛之功效,適合夜間保養。
此外,也要配合生活作息與運動,飲食宜清淡,少食辛辣油膩及寒涼瓜果(如西瓜、梨),以免傷脾胃。
賴睿昕則結合中醫與精油理療,針對處暑溫差病與過敏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溫差病舒緩:溫差病源於室內外溫差過大,導致血管神經收縮,引發精神不濟、微熱感、肩頸僵硬等症狀;可使用薰衣草精油,將之滴入按摩油中,輕揉肩頸,可放鬆肌肉、緩解僵硬。
精油舒緩放鬆
室內保持通風
秋燥與過敏調理:可使用玫瑰精油滋潤保溼,修復乾裂皮膚;洋甘菊精油安撫敏感鼻腔與皮膚,可稀釋後塗抹或用於泡澡。精油需以基底油稀釋,擴香不超過半小時,房間保持通風。孕婦、兒童或過敏體質者應諮詢專業芳療師。
她提醒,環境與日常防護,包括「溫差適應」,進入冷氣房前戴口罩5分鐘,適應溫度後取下;披薄長袖或圍巾,減少受涼;「環境調節」,冷氣房內放置一杯水增加溼度,擦乳液保溼皮膚,適時眨眼滋潤眼睛。「過敏預防」方面,應定期清洗冷氣濾網與電風扇,避免過敏原累積;調整風向,避免直吹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