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鎮
資深媒體人暨文學大家彭歌(本名姚朋)今年六月三十日辭世,享嵩壽百歲。他是台灣新聞界與文學界的重量級人物,也是一位以筆耕不輟的精神和深沉的人文關懷,為時代留下深刻印記的「全方位文人」。
彭歌一生著作等身,涵蓋小說、散文、評論、翻譯與傳記,並以《聯合報》副刊的「三三草」專欄廣獲讀者喜愛。這些成就背後除了是個人寫作才能的展現,更是他「創作是神聖事,應多關懷眾人」信念的具體實踐。
彭歌曾說:「創作是神聖的事,文字是照見靈魂的光,不能拿來謀取私利。」這句話並非理想主義者的空泛之語,而是他畢生實踐的座右銘。
身處動盪與轉型交錯的世代,彭歌深知文字不只是自我抒發,更承載著社會責任。因此,他以寫作者的敏銳觀察、深厚情感與廣闊視野,寫下芸芸眾生的悲歡離合,也書寫歷史與現實的交錯,讓讀者在字裡行間看見自己、看見社會,也看見希望與未來。
這種「神聖感」,體現在他的創作態度:不追求迎合市場、不盲從流行,堅持作品的思想性與美學品質。無論是小說中的人性掙扎,還是散文裡的時代速寫,都體現出彭歌對人類處境的深刻洞察。這種創作精神,讓他在百歲辭世前仍筆耕不輟。
彭歌的作品,之所以能跨越世代、引發共鳴,關鍵在於他對「人」的關懷,讓文學成為傳遞溫暖與省思的橋梁。無論是短篇小說〈道南橋下〉中對社會底層人物的細膩描寫,或是散文集《成熟的時代》中對社會變遷的深思,他都以溫暖而深刻的筆觸,凝視人性、觸碰現實。
彭歌筆下的人物並非大英雄,而是如你我般的平凡人,承載著生活的艱辛與希望,在困頓中尋找生命的意義。這種對眾人命運的同理心,使他的寫作有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引發社會的共鳴。
正如他在「三三草」專欄中,以短短三百字或是千字文,娓娓道出時代的幽微、社會的缺憾與人情的美好。他的文章不只是報刊讀物,更像是朋友般,陪伴眾多讀者思索人生、理解社會、尋找出路。
彭歌的成功絕非偶然,來自長年累積的恆心與對萬事萬物的好奇心。他曾自述寫作的習慣是「日日不輟」,即使身兼報社主管職務、肩負家庭責任,仍在凌晨或夜深時分筆耕不歇,主動培養靈感的土壤。
此外,他廣泛閱讀中外經典、關心社會時事、保持對青年文化的敏銳嗅覺,因此作品始終能貼近時代脈動,卻不失文學深度。他對文學與生活的觀察也從不局限於某一類型,而是開放地從各種現象汲取素材、轉化為創作能量。這也是他之所以能橫跨小說、散文、評論、翻譯等多種文體的重要原因。
綜觀彭歌一生寫作的內容與風範,他留給後輩作家的啟示可歸納為下列三點:
一是「筆如刀」,要有思想鋒芒。文學不是逃避現實的避風港,而是面對現實的武器。寫作者必須對世界有判斷、有批評,方能創作出有重量的作品。
二是「心如燈」,要有照亮他人的使命感。寫作不是炫技,而是為他人點一盞燈。彭歌以文學扶持人心、抒發真情,提醒後人莫忘文學的本懷。
三是「創作即修行」。寫作是一種自我鍛鍊的過程,要持之以恆地書寫,要在孤獨與疑惑中自我雕琢。彭歌的一生,正是這樣一種修行的縮影。
彭歌的一生,是將創作視為神聖、將關懷視為使命的典範。他以八十三本著作與無數篇專欄,為社會留下寶貴的文化資產與豐富的精神食糧,也為後輩寫作者樹立楷模。他的文學生命,提醒我們文學不只是技巧的展現,更是靈魂的誠實吐露,也是對人間深刻的注視與愛的實踐。
彭歌雖辭世,但他「以文字為磚,築人心之橋」,用生命創作築成的人文橋梁,仍會在時代的大道上綿延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