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職場最前線】求職空窗期 自我調適與跟進指南 文/Sunny |2025.06.28 語音朗讀 258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123RF圖/123RF圖/123RF圖/123RF 文/SunnySimon在失去前一份工作後,曾花了幾個月積極尋找工作,但並不順利。後來,他決定回到校園,報名台大資訊專班進修,學習Python及AI實作專題,以充實專業技能跟上時勢潮流,然而一年後當他想重回職場時,卻依然困難重重,為何如此呢……Simon一年前離開了一家在年輕族群中擁有極高滲透率與影響力的社群平台。兩年多前,他負責開展公司的一個新營運部門,並直接向CEO彙報。不幸的是,公司因整體業務緊縮,影響了部門預算,導致組織縮編,最終整個團隊解散。之後我有個機會為他串連一份新工作,在協助他準備某次求職資料的過程中,我告訴他:重回學校訓練、學習是好事,但是一年夠久了,他如今需要一個好的機會重回職場,所以得要努力爭取這次難得的機會!資歷完美卻欠缺實力如我所預期,客戶看完他的履歷,初步認為值得和他談談,也安排了第一次和人資部門單獨的視訊面試! 順利通過與人資的初試後,他被安排進入第二輪複試,用人單位主管提前布置了一項「功課」,請他針對特定產品的現狀,提出優缺點與改進方案,並建議可能運用的技術,以考驗他的職能實力。在複試前一天,他分享了簡報給我檢視。初看時,我感到相當失望,因為不論內容建議是否可行,光是簡報的架構與邏輯,就讓我懷疑過去那家公司,是如何讓他負責開發新部門的?對接市場積極找解方再深入細讀這份缺乏邏輯與亮點的簡報後,我開始擔心他很可能會錯失這次工作機會。因此,我直接提出改進簡報的建議,鼓勵他調整表達方式、加強論述,並進一步分析目前市場趨勢,增強技術面的專業建議,而他也欣然接受了。隔天的實體面試,Simon懷抱著期待與興奮前往。結束後,我們通了電話,也能感受到他強烈想要重返職場的意願。然而三天後,結果令人失望,讓這次的機會畫下了遺憾的句點。雖然我沒有看到他最終準備好的簡報,但可以推想的是,他在這一年求職空窗期的自我調適與跟進明顯不足,而這也成為他重返職場──甚至回到原本職級或更高職位的一大挑戰。以最佳狀態重新出發我不禁思索:究竟求職空窗期應如何自我調適與跟進,才能在重回職場時,展現更強大的競爭力呢?以下分幾個面向來談:1. 重塑自信,展現最佳狀態:中長期失業或中年失業確實會影響自信心,無業一段時間後,因為不必面對他人或因缺乏自信而避免與人接觸,可能也會不自覺忽略自身形象與外貌。然而,這段待業期間其實是調整與提升自我狀態的最佳時機。不妨從離職第一天,開始制定健身或減重計畫,讓自己更有活力、更具吸引力,進而展現自信,提升人際互動的質量。如果擔心健身房的費用,不妨選擇爬山、跑步或散步等戶外運動,避免長時間待在家中,與外界隔絕,陷入惡性循環。過度封閉容易悶出病來,影響心理健康,甚至可能引發憂鬱情緒。畢竟,面試主管通常希望見到一位充滿自信的求職者,展現積極、主動、勇敢且能堅持到底的精神。這不僅能提高錄取機會,也能讓人信服你的未來工作表現和職場適應力,進一步贏得信任與尊重。2. 展現競爭力及個人價值:在競爭激烈的求職市場中,能夠清晰展現個人優勢與價值主張,不僅讓招聘方快速了解你的適配度,也能有效提升你的競爭力。以下是幾項關鍵策略:(1)盤點自身優勢與市場需求:將自己獨特擁有的技能、經驗與成就,對照市場需求,增加競爭優勢。例如,是否具備跨產業經驗、國際視野、領導能力或專業證照?都是可能的亮點。此外,可透過行業報告、職缺分析或與業界人士交流,掌握目標職位的最新趨勢,確保自己的職業定位符合市場期待。(2)在履歷與求職信中塑造個人品牌:履歷與求職信是雇主對你的第一印象,必須精準突出核心競爭力,並內容精煉且有說服力。(3)策略性投遞履歷以提高成功率:盲目投遞大量履歷不僅效果有限,還可能讓自己更沮喪、分心。與其廣撒網,不如精準鎖定高度匹配的職缺,精心調整履歷與自我推薦內容,才能更有效吸引招聘主管的目光,讓每次投遞都更有價值。3. 保持積極主動,不被拒絕擊垮:求職過程難免遭遇拒絕,但關鍵在於如何應對。積極追蹤履歷投遞進度,及時回覆並跟進面試邀請與結果,向招募者表達感謝與期待。每一次的失敗都是為了下次的成功準備, 唯有更積極應對,讓自己變更強,才有機會證明自己的實力!在待業期間,面對家人朋友的情緒勒索或前同事的關心,最有效的解方是保持身心健康,積極主動,不讓挫折與失業擊垮自己,才能在求職路上穩健前行。4. 持續學習,提升競爭力:根據自身職涯目標與設定職位,結合產業未來需求的判斷,主動掌握新技能,確保自身競爭力與市場同步發展。可透過線上或線下課程、工作坊、研討會等途徑學習,或閱讀專業書籍、文章、報告,持續調整方向,以便求職時展現出符合當前市場需求的專業度。若財務狀況允許,可考慮規畫Gap Year,短期出國進修或參與打工度假,精準選擇值得投入的學習內容,不僅能轉換心情,也能拓展視野,確保時間與資源發揮最大價值。(作者為國際人資專家,現居於德比荷邊境) 前一篇文章 探索職業 了解差異 下一篇文章 擴展人脈 增加關注度 熱門新聞 01楓紅嵐山2025.09.2202全英古蹟遺產開放日 佛光山展文化魅力2025.09.2203佛光山供僧道糧 北中南總回向2025.09.2204奇妙有趣 無花果2025.09.2205紐西蘭基督城路跑 捐贈4百棵樹2025.09.2206國中小校長荒 提早退休人數增2025.09.2207【友誼長存】相約北海道2025.09.2208【生活 快門】您好,鴨!2025.09.2209似花非花 葉牡丹2025.09.2210【故事你與我】賢妻良母2025.09.2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不會用AI的人 焦慮與邊緣化風險會用AI的人 效率與創造力加乘【國際職場最前線】生成式AI下的職場重塑 溫世仁文教基金會 國內外培才並一路相伴全力以赴 vs. 唾手可得 爆發式成長更勝天生躺贏求援策略案例分享 作者其他文章不會用AI的人 焦慮與邊緣化風險會用AI的人 效率與創造力加乘【國際職場最前線】生成式AI下的職場重塑 【海闊天空】萊茵河畔獨特行程:雷瑪根漫遊記【印象旅人】歐洲消暑良方 人手一支Gelato【國際職場最前線】開展國際職涯 先取得國際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