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圖/123RF
文/盧世安
【案例一】
一位原本在傳產工廠當業務助理的女孩,學歷平平卻一心想轉職到數位行銷部門。她花了3個月練習寫求助信,一周寄出5封,不求內推,只請教:「我目前的學習方式,有什麼盲點?」
結果不到一個月,她收到兩位業界主管的回覆,其中一位後來成為她的mentor(導師)。 她在半年內成功轉職,靠的是一封封高質量的求助信,最後進入一家知名的數位廣告公司,職涯大躍升。
她的求援力,不是求職信,而是求知信。
【案例二】
一位45歲中年轉職的資深工程師,不是直接問:「誰有職缺」,而是定期在LinkedIn帳號上發表技術心得,並主動評論他人貼文。
過程中,他發出幾個明確請求:
「我想請教大家,目前有哪些B2B產業在招募資料工程人才?」
「我在考慮兩種雲端解法,哪個在金融業更常見?」
這些不卑不亢的提問,讓他不僅成功轉職,還擴大了專業圈。
他沒有硬求,而是用LinkedIn打造求援的「資訊引力場」,創造他人主動願意提供資源的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