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巧爾
日前,我參加了一場普茶活動,活動中特別融入了讀書會的環節。活動開始,帶領者引導大家齊聲唱誦〈十修歌〉,以此暖場;隨後,帶領者提出問題:「您覺得〈十修歌〉中的哪一項最難做到?又有哪一項是您已經做到的呢?」這一問題啟動了眾人的思維。在場的人紛紛舉手發言,氣氛熱絡而真誠,每個人都藉著發言表達內心的修行體證。
活動結束後,我回到家,心中仍思索著〈十修歌〉的十項修行。我反覆誦讀數遍,彷彿與內心展開一場深刻的對話,也試圖評估這十項修行落實於生活中的難易程度。其中,對首位發言者的觀點印象尤其深刻。她坦言道:「我認為第七修,心內無煩惱最難做到。無論我們如何努力,總是會有一些煩惱揮之不去。」
細細思量,煩惱究竟從何而來?愛計較、愛比較是煩惱的溫床;貪、瞋、痴則招來煩惱之心;而執著、嫉妒與怨恨更是煩惱的根源。
煩惱猶如心中的障礙,不僅阻礙了我們修行學道的腳步,也容易使人產生負面的心念,進而引發不良的行為,最終必須承受苦果。倘若不學會面對和化解煩惱,這些心念就像毒藥般腐蝕心靈。
然而,煩惱也是修行路上的磨練。若我們能深究煩惱的根源,以正念調伏心境,煩惱便不再是心靈的毒瘤,而能轉化為成長的契機。
將煩惱化為菩提種子,那麼煩惱與菩提便可融為一體,彼此不二,最終成為智慧與慈悲的泉源。
在這場普茶活動與隨後的反思中,我深切感受到修行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追求無煩惱的心境,更在於學會與煩惱共處,將其轉化為助益自身與他人的力量。修行之路雖無法一蹴而就,但每一次與心靈的真誠對話,都是向前邁進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