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嘉慧(任林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每年的五月十五日,是一個可能沒有慶祝,卻深深與你我相關的日子︱︱「國際家庭日」(International Day of Families)。一九九四年,聯合國訂下這一天,呼籲全世界一起回頭看「家庭」,這個社會最小但最重要的單位,正經歷什麼樣的變化?又需要怎麼樣的支持?
從全球高齡化、少子化、雙薪家庭興起,到生活節奏加快、數位孤獨日漸蔓延,家庭的樣貌正在快速變形。而聯合國的初衷正是提醒:家庭不該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背景板,而是一個值得被照顧與賦權的核心場域。
但在制度與政策之外,誰來守護家庭裡那些看不見的裂縫與孤單?誰來陪伴那些在家庭中仍感覺自己像局外人的人?
在陪伴中看見希望
自二○○一年任林教育基金會成立,二十四年來,腳步始終未曾遠離家庭現場。我們相信,每個家都有自己的故事,而每個故事的轉折,往往從一場理解開始。
二○一四年,我們在花蓮設立了東台灣的幸福據點︱︱花蓮學習中心。從那裡出發,我們陪伴花東地區的家庭,學習傾聽、覺察與理解,也陪伴許多疲憊的大人,重新找回愛的語言。今年二○二五年國際家庭日,任林再次走進花蓮,在五月十五、十六日連續舉辦兩場「愛您愛我.美滿家庭沙龍」,與在地家人共聚,用音樂、故事與陪伴,喚起人們對家的渴望與行動的勇氣。
這幾年,任林特別關注兩個關鍵族群:一是正面臨「上有老、下有小」雙重壓力的三明治世代,另一個是步入人生下半場,開始面對空巢與自我轉型的中高齡朋友。無論是照顧的疲憊,還是情緒的孤獨,我們都相信,只要有機會對話,改變就會發生。因為我們始終相信:「一人改變,全家改變。」只要一個人願意開始,家,就有可能重新被愛點亮。
家庭,需要被理解、學習
家庭需要成長,而每位家庭成員的成長,都需要透過學習。我們在服務中看見,婚前教育、親職教育,甚至是老後關係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這些,不應只是人生偶爾參加的選修課,而該是我們這一代人為未來世代鋪路的「必修學分」。
原生家庭的痕跡,會悄悄帶進婚姻與教養,影響我們怎麼表達情緒,怎麼處理衝突,怎麼定義愛。這些經驗往往不容易覺察,更難自己走出來。任林一直相信,家庭的好,不是靠運氣,也不是靠壓抑自己、成全別人;它需要時間、空間,也需要一點專業的陪伴,讓每個人在愛裡,不是學會討好,而是學會成長。
用愛,為家庭續航
我們所看見的家庭問題,從來都不是「個人問題」,而是社會共同的責任。當我們願意投注資源與關注在「家庭教育」這件事上,就是在為整個社會建立更深的韌性。這也是任林多年來持續推動的方向:讓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都能在不同階段找到對的支持與資源。
從線上學習、講座、共學讀書會、熟齡書寫陪伴,到心理諮商,甚至是透過「呼叫幸福天使」這樣的AI即時傾聽平台,我們相信,家庭的需求不是一種,而是多元而流動的。我們提供多層次服務,就是為了陪伴更多人,用自己的步調慢慢走回家的路。
在這個節日裡,願我們都能看見:家庭,不只是責任,不只是義務,家庭也是一場深刻的修行︱︱學著愛、學著聽,學著成為彼此生命中真正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