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職場倦怠 重拾工作熱情 文/Sunny |2025.05.17 語音朗讀 17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123RF圖/123RF圖/123RF圖/123RF圖/123RF圖/123RF 文/Sunny 「Burnout」的中文直接翻譯是「燃燒殆盡」,這個詞在歐美職場,多年來則大多用於形容身心疲憊、耗盡能量而陷入沮喪、且了無生氣的狀態,這種情況大多發生在職場,員工因為長時間過勞,或因壓力導致的職場倦怠而感到「精疲力竭」。長久以來,台灣(華人)員工經常被告知:只要全力配合公司的需要加班,年底就可以領個「年終大紅包」回家安慰家人,彌補自己常年缺席的遺憾。家人也一直認為這是職場的正常現象。超乎想像的盡忠職守因此,我身邊的家人曾經在過年假期外出遊玩時,因公司機器異常,接到電話便立刻趕回現場處理的真實案例。當時陪我從歐洲返鄉探親的德籍先生,對此場景感到「太不可思議啦!」更不用說,去年台灣發生地震時,我的國外客戶聽到台灣電子公司的工程師,災後的第一時間不是留在家裡陪伴照顧家人,而是立馬趕回公司支援,對台灣員工對公司的盡心盡力,簡直佩服得五體投地!雖然現在較為年輕的族群,開始注重所謂的「life balance(生活平衡)」,但認真積極投入工作、想要在職場上闖出一片天的人仍占多數。當歐美過度重視生活平衡而逐漸失去競爭力,這或許也是台灣企業近年來在國際間仍嶄露頭角的原因之一。不想被視為軟弱無能 然而,長期且高壓的工作帶來的壓力,並不會因年終大紅包而真正減輕。因工作壓力導致的倦怠感與精疲力竭,仍然真實存在。只是長期以來,在台灣(華人)的職場上不被拿出來討論,因為大家害怕會被視為「個性軟弱」或「能力不足」,進而遭受停職或處罰。直到近年,媒體開始關注Burnout的議題,人們也開始重視自己的職場心理狀態,並尋求協助。相對而言,歐美國家長期重視Burnout的議題,我也認真研究過歐美日等國企業的重視程度,及究竟會如何處理員工Burnout的情況。德國職場的文化震撼我這個來自台灣、曾有日系工作倫理背景的人,25年前剛在德國聽到Burnout這個名詞,且觀察到此一現象居然頗為常見時,只覺得似乎有些誇張且難以想像。然而從千禧年至今,身邊直接認識的同事或親戚,或是間接得知因為Burnout而接受治療與復健的案例,至少已有幾十個人了。就連我本身,也曾經身在其中。當初移居歐洲時,我持有當時最高等級的Green Card工作證進入職場,但當時大多數德國人只認識Thailand(泰國),不認識Taiwan(台灣)。即使我的英語能力算是很不錯,仍經常因語言隔閡受挫。福利太好崩潰連環爆而初為人母的無助感與無力感,再加上既存的種族文化差異衝擊,讓我經歷一段黑暗的Depression(憂鬱症),也意外體驗到德國人對Burnout員工,從醫療體系到社會福利全面完整的協助。或許大家會問:福利國家的德國對Burnout員工的各種安排,聽起來真的很圓滿,這對當事人的職業重建必然很有幫助吧?但據實際經驗顯示,認為確實有幫助的,當然有之。可是長年累積的身心疲憊,又豈是幾周的放空就可以完全治癒的。所以不少案例顯示,短期內2度進入機構療養者所在多有,或是去第3次的也大有人在。 企業6周止損解聘僱其實,就醫療資源來看,德國整體療養機構可接納的病患人數並不充裕,所以常需要長時間排隊等待。而這段期間,病患因為狀態不好,無法回到職場工作,只能靠公司給付全薪6周,待在家中邊休息、邊等待療養通知,家庭收支雖不至於立刻斷炊,卻存在著潛藏的危機。站在公司的立場,雖然只需支付6周薪資即可減損,但是對公司而言,終究是少了一個人力,頂多再拖個幾個月,公司就需要找一個切點,在規定的病假時間後,依法終止聘僱關係。福利體系接手不漏接一旦Burnout員工被認定無法回到原職場,政府社會福利體系(如勞保局)就會支付無業金(類似失業救濟金),以確保病患在過度期內,仍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看完德國的案例,再與台灣的職場與社會福利制度相比,我有時不禁思考:難怪經常聽到德國人Burnout的案例!畢竟,有那麼豐厚的國家社會福利制度保護與支持,一般人可能會想:藉此休息一陣子,似乎也不錯。當然,這只是玩笑話!我接觸過的許多職場倦怠的案例,看著他們的身心無力感與無助感,甚至連崩潰大哭大叫的力氣都沒有,我其實十分同情。重拾面對生命的熱情在同情之外,我輔導的案例中,也經常帶給我感同身受的情緒。過去我自己在經歷Depression期間,透過短期的諮商與輔導,對我最有幫助且協助我復原的關鍵,其實是當我開始學習自我治療。所以後來,我藉由自身的HR人資領域專業,又參加德國和美國的一些相關訓練,進一步成為Coach(職場教練),期望可以幫助其他需要被幫助的人,即便短暫落入Burnout的境地,也要努力找到平衡之道,走出倦怠,重拾面對生命的熱情!(作者為國際人資專家,現居於德比荷邊境)他山之石德國如何協助Burnout員工德國如何協助Burnout員工德國的社會環境與醫療體制是如何協助那些遭遇職場倦怠(Burnout)的人?德國的Krankenkasse(健康保險基金,德國健保制度)又是如何針對職場倦怠人士提供協助的呢?首先,最關鍵的部分是,德國的勞健保體系,一定要確保職場員工的身心健康。如果被krankenkasse診斷出有職場倦怠的相關症狀,醫生可以開立因病無法工作的證明,並安排進入專門的療養機構接受治療。醫生除了必要的醫療措施,還可推薦職業復健(Rehabilitation)或心理治療 (Psychotherapie)專業人士協助,並由Krankenkasse負擔部分或全部費用。Burnout的療養可能長達幾周到幾個月的時間,在這段復健期間,公司會支付6周病假全薪,之後改由krankenkasse的健康保險基金,繼續支付約70%的薪資(最高補助額度另受法律規範)給接受療養的員工,最多可以持續到78周(1年半)。所以絕大多數的人都會接受這樣的醫療安排,前往接受治療。然而,由於療養機構的資源有限,從申請到真正前往,可能需等待數周到數月,才能開始進行療程。這類的療養中心大多設置於郊區,是可以真正減壓的環境,住在療養中心的幾周時間內,除了遠離壓力來源外,也會安排專業人員來協助減壓,找回自主的核心生活能力和繼續生活的動力! 前一篇文章 Z世代為何拒絕晉升主管 下一篇文章 熱門新聞 01紐西蘭南島佛光山 四度獲評優良建築2025.05.1302星馬印汶閱讀研討會 500愛書人共讀《六祖壇經》2025.05.1303佛光會慶佛誕 百萬人浴佛響應蔬食2025.05.1304佛光山功德主 傳承人間佛教信仰2025.05.1205商家貼女子瞪眼照 防盜效果勝監視器2025.05.1406蚊吸熱血 燙口嗎?2025.05.1207社論--抗戰信史有反侵略之路2025.05.1308佛光山開山59年 佛光人集體創作 共建人間淨土2025.05.1609【論愛談情】 怎樣做才是為孩子好?2025.05.1310浮世繪躍上吐司 藝術新食感2025.05.1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Z世代為何拒絕晉升主管各大金控 校園徵才合計4萬人裝忙的時代結束 擁抱AI 展現價值業務力 AI也取代不了的技能 作者其他文章【國際職場面面觀】綠色永續環境求才若渴巴西先生何明嘉 用愛勇敢向前行【善用 Gap Year 】把握良機自我突破與職場生力軍的另類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