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職場倦怠 重拾工作熱情 文/Sunny |2025.05.17 語音朗讀 151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123RF圖/123RF圖/123RF圖/123RF圖/123RF圖/123RF 文/Sunny 「Burnout」的中文直接翻譯是「燃燒殆盡」,這個詞在歐美職場,多年來則大多用於形容身心疲憊、耗盡能量而陷入沮喪、且了無生氣的狀態,這種情況大多發生在職場,員工因為長時間過勞,或因壓力導致的職場倦怠而感到「精疲力竭」。長久以來,台灣(華人)員工經常被告知:只要全力配合公司的需要加班,年底就可以領個「年終大紅包」回家安慰家人,彌補自己常年缺席的遺憾。家人也一直認為這是職場的正常現象。超乎想像的盡忠職守因此,我身邊的家人曾經在過年假期外出遊玩時,因公司機器異常,接到電話便立刻趕回現場處理的真實案例。當時陪我從歐洲返鄉探親的德籍先生,對此場景感到「太不可思議啦!」更不用說,去年台灣發生地震時,我的國外客戶聽到台灣電子公司的工程師,災後的第一時間不是留在家裡陪伴照顧家人,而是立馬趕回公司支援,對台灣員工對公司的盡心盡力,簡直佩服得五體投地!雖然現在較為年輕的族群,開始注重所謂的「life balance(生活平衡)」,但認真積極投入工作、想要在職場上闖出一片天的人仍占多數。當歐美過度重視生活平衡而逐漸失去競爭力,這或許也是台灣企業近年來在國際間仍嶄露頭角的原因之一。不想被視為軟弱無能 然而,長期且高壓的工作帶來的壓力,並不會因年終大紅包而真正減輕。因工作壓力導致的倦怠感與精疲力竭,仍然真實存在。只是長期以來,在台灣(華人)的職場上不被拿出來討論,因為大家害怕會被視為「個性軟弱」或「能力不足」,進而遭受停職或處罰。直到近年,媒體開始關注Burnout的議題,人們也開始重視自己的職場心理狀態,並尋求協助。相對而言,歐美國家長期重視Burnout的議題,我也認真研究過歐美日等國企業的重視程度,及究竟會如何處理員工Burnout的情況。德國職場的文化震撼我這個來自台灣、曾有日系工作倫理背景的人,25年前剛在德國聽到Burnout這個名詞,且觀察到此一現象居然頗為常見時,只覺得似乎有些誇張且難以想像。然而從千禧年至今,身邊直接認識的同事或親戚,或是間接得知因為Burnout而接受治療與復健的案例,至少已有幾十個人了。就連我本身,也曾經身在其中。當初移居歐洲時,我持有當時最高等級的Green Card工作證進入職場,但當時大多數德國人只認識Thailand(泰國),不認識Taiwan(台灣)。即使我的英語能力算是很不錯,仍經常因語言隔閡受挫。福利太好崩潰連環爆而初為人母的無助感與無力感,再加上既存的種族文化差異衝擊,讓我經歷一段黑暗的Depression(憂鬱症),也意外體驗到德國人對Burnout員工,從醫療體系到社會福利全面完整的協助。或許大家會問:福利國家的德國對Burnout員工的各種安排,聽起來真的很圓滿,這對當事人的職業重建必然很有幫助吧?但據實際經驗顯示,認為確實有幫助的,當然有之。可是長年累積的身心疲憊,又豈是幾周的放空就可以完全治癒的。所以不少案例顯示,短期內2度進入機構療養者所在多有,或是去第3次的也大有人在。 企業6周止損解聘僱其實,就醫療資源來看,德國整體療養機構可接納的病患人數並不充裕,所以常需要長時間排隊等待。而這段期間,病患因為狀態不好,無法回到職場工作,只能靠公司給付全薪6周,待在家中邊休息、邊等待療養通知,家庭收支雖不至於立刻斷炊,卻存在著潛藏的危機。站在公司的立場,雖然只需支付6周薪資即可減損,但是對公司而言,終究是少了一個人力,頂多再拖個幾個月,公司就需要找一個切點,在規定的病假時間後,依法終止聘僱關係。福利體系接手不漏接一旦Burnout員工被認定無法回到原職場,政府社會福利體系(如勞保局)就會支付無業金(類似失業救濟金),以確保病患在過度期內,仍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看完德國的案例,再與台灣的職場與社會福利制度相比,我有時不禁思考:難怪經常聽到德國人Burnout的案例!畢竟,有那麼豐厚的國家社會福利制度保護與支持,一般人可能會想:藉此休息一陣子,似乎也不錯。當然,這只是玩笑話!我接觸過的許多職場倦怠的案例,看著他們的身心無力感與無助感,甚至連崩潰大哭大叫的力氣都沒有,我其實十分同情。重拾面對生命的熱情在同情之外,我輔導的案例中,也經常帶給我感同身受的情緒。過去我自己在經歷Depression期間,透過短期的諮商與輔導,對我最有幫助且協助我復原的關鍵,其實是當我開始學習自我治療。所以後來,我藉由自身的HR人資領域專業,又參加德國和美國的一些相關訓練,進一步成為Coach(職場教練),期望可以幫助其他需要被幫助的人,即便短暫落入Burnout的境地,也要努力找到平衡之道,走出倦怠,重拾面對生命的熱情!(作者為國際人資專家,現居於德比荷邊境)他山之石德國如何協助Burnout員工德國如何協助Burnout員工德國的社會環境與醫療體制是如何協助那些遭遇職場倦怠(Burnout)的人?德國的Krankenkasse(健康保險基金,德國健保制度)又是如何針對職場倦怠人士提供協助的呢?首先,最關鍵的部分是,德國的勞健保體系,一定要確保職場員工的身心健康。如果被krankenkasse診斷出有職場倦怠的相關症狀,醫生可以開立因病無法工作的證明,並安排進入專門的療養機構接受治療。醫生除了必要的醫療措施,還可推薦職業復健(Rehabilitation)或心理治療 (Psychotherapie)專業人士協助,並由Krankenkasse負擔部分或全部費用。Burnout的療養可能長達幾周到幾個月的時間,在這段復健期間,公司會支付6周病假全薪,之後改由krankenkasse的健康保險基金,繼續支付約70%的薪資(最高補助額度另受法律規範)給接受療養的員工,最多可以持續到78周(1年半)。所以絕大多數的人都會接受這樣的醫療安排,前往接受治療。然而,由於療養機構的資源有限,從申請到真正前往,可能需等待數周到數月,才能開始進行療程。這類的療養中心大多設置於郊區,是可以真正減壓的環境,住在療養中心的幾周時間內,除了遠離壓力來源外,也會安排專業人員來協助減壓,找回自主的核心生活能力和繼續生活的動力! 前一篇文章 Z世代為何拒絕晉升主管 下一篇文章 英企導入AI 悔將員工開除 熱門新聞 01【生活課題】 建立無血緣家人關懷網2025.07.0302當義工 可延緩老化2025.06.2903兩碗麵的溫柔2025.06.2904課徵糖稅、糖捐 逾7成民眾支持2025.06.3005百年演化 男性體型增幅是女2倍2025.06.2906拍戲受前輩啟發 體悟堅持2025.07.0107清涼一夏 動物避暑妙方多2025.06.2908蘭陽別院閱讀研討會 愛書人研討生死關懷2025.06.3009台北.信義 摩天映照繁華景 古道穿林影入亭2025.06.3010【植物觀察】一樹白雪 偶遇澳洲茶樹2025.06.2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擴展人脈 增加關注度【國際職場最前線】求職空窗期 自我調適與跟進指南 探索職業 了解差異釐清方向 確定需求【新鮮人求職前】先釐清方向 再探索職業取得人機合作的平衡 作者其他文章擴展人脈 增加關注度【國際職場最前線】求職空窗期 自我調適與跟進指南 交通體驗豐富而多彩【海闊天空】 德國自駕跨海遊英倫 體驗快速海底火車與過夜渡輪【國際職場面面觀】綠色永續環境求才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