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盧世安
遇到工作卡關或因失誤造成損失時,深陷泥淖內心焦慮,難免茫然無措想著:究竟是該開口向能人求助?或是閉關自己苦思破解之道?其實,必要時懂得適時、適度向外求助,是職涯中很基本、很重要的「軟實力」,倘若因為內在恐懼而拒絕求援,很可能錯失向上提升的機會……
當在職涯上卡住時,你會找誰幫忙?如果你早已習慣獨自吞下那些看似無解的焦慮與困惑,建議從現在開始,鍛鍊自己培養出一個比學會履歷撰寫、善於應對面試技巧更根本的軟實力:職涯發展的「求援力」。
等別人行動錯失先機
這裡先分享一個心理實驗,針對房間裡人們對人對事的反應,揭開為何一般人常很難跨過職涯的「那一關」。
美國心理學家Latane與Darley曾做過一個經典實驗:當一個人獨自在房間裡聞到煙味時,有70%的人會立刻起身尋求協助;但當3個人同在一個房間時,只有38%的人會採取求助的行動,其他人都在等待別人率先行動。
其實在職涯發展上,何嘗不是如此?很多人明明感受到危機,卻遲遲不敢開口求援,只因為害怕被人認為是個「不夠格」、「不優秀」,「很脆弱」的人。
孤軍苦撐不如組織戰
但真實世界不是考場,而是合夥場。自以為堅強的「獨行者姿態」,假裝不需要別人,其實是另一種逃避。那些總說「自己可以撐下去」的人,其實是心裡早就崩了,只是不願意面對那份「需要他人」的不甘。
但請記住:真正的成熟不是無所不能,而是能分辨什麼事該靠自己,什麼事該請別人一起解決。職涯不是單打獨鬥,而是資源配置的藝術。一個人能走多遠,不是看這個人能扛多少壓力,而是看他能否在關鍵時刻,找到對的人、說出對的話。
既然「求援力」不是軟弱,而是戰略,求援力自然變成一種是否能打開機會之門的關鍵能力。
適當關鍵點發聲求助
首先,我們先定義一下:何謂「求援力」?
求援力(Help-Seeking Competence),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能否在適當的時機,用恰當的方式,找到對的人,說出對的請求。
這不是情緒性的抱怨或裹脅:「我快撐不下去了,幫幫我!」也不是無邊無際的崩潰吶喊:「我該怎麼辦?」而是經過思考、挑選、設計過的請求行動。 換言之,真正有求援力的人,不是依賴型人格,而是能主動配置資源的高效率學習者。
求援帶來職涯轉捩點
在20多年從事人資的經驗中,我發現,從「不敢求」到「會求援」,常是職涯的轉捩點。畢竟,大多數人在職涯初期,常會陷入一種假性自立的迷思:
「我應該自己搞定,這樣才能展現成熟、專業」
「問問題會不會顯得我能力不夠?」
「萬一被拒絕會很丟臉……」
直到某一天,才終於發現:不是自己不夠努力,只是獨自在錯的方向狂奔太久。而真正的轉折,往往來自一次有品質的求援。
那些你佩服的人,其實不是比你聰明,而是他們更早開始練習這種高段位的提問與連結行動。
在社會學中,「社會資本」被定義為:「個人可透過人際關係網絡獲得的潛在價值。」所謂職涯求援力,正是動用社會資本的核心技能。同時,這也是認知資源再配置的過程。
當你願意求援,其實就是在把解決問題的壓力,從單一腦袋轉為集體智慧的串接。所以一個善於求援的人,其實是懂得「組隊解謎」的人。
高手不回先自我檢討
可能有人會想:「也嘗試過啊,可是很多高手都不回訊息或已讀不回,是不是根本沒有用?」這確實是大多數人在求援初期的真實挫敗感。
但這裡要反問一句:你真的設計過你的訊息結構嗎?還是你的救援太冗長?太模糊?把責任都丟給對方?如果你的求援並沒有經過設計,那就算收不到回覆,並不是對方「冷漠」,而是「市場反饋」。
其實,真正的專業人士,不回訊息的原因,往往是「時間管理+訊息過濾」的仔細考量,換言之,他們不是不想幫,而是沒有辨識出你值得幫。所以求援時要學會的,不是抱怨別人不回應,而是優化訊息結構,才是自己能夠掌握的變數。
逐步優化提問技術性
建議把握下列求援重點:
˙開頭:一句明確點出對方的價值與你關心的內容。
˙中段:精準描述背景與問題。
˙結尾:設計「可選擇性回應」的輕量請求,例如:「方便時可否提供一句建議即可?」
同時不忘給自己打造「求援模版庫」與「回應追蹤表」。例如,建立一份Excel檔案,記錄每次的求援;發送時間;內容摘要;對象背景;回覆與否;下一步優化……便會發現,求援不是靠運氣,而是一種可以持續修正並往目標靠近的技術性行動。
(作者經營國內最具規模人資社群「人資小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