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 試論「言必信,行必果」

文/黃聰哲 |2025.05.09
114觀看次
字級

文/黃聰哲

「言必信,行必果」典出《論語》,是孔子與學生子貢在討論「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士」的對話。

「信」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有二例,皆由「人」、「言」二字構成。從「人」,表示語言的主體是人;從「言」,示人之所言,必具人真實之義。

《說文解字》古文第一例從人、從言,是以人之所言為義;二例從言、從心,表示言必由衷,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信」字本義是真心誠意,與人、言連結所形成的詞彙,意謂誠信,言不虛妄。

「果」字,甲骨文像樹上結滿球狀的籽實;金文將甲骨文的三顆籽實省略成一顆,並畫出籽粒;篆文將金文的籽粒形狀簡化;隸書將篆文的木形簡化。

《說文解字》云:「果:木實也。从木,象果形在木之上。」其字本義,是草木結出的球狀籽實。《廣韻》云:「果:果敢又勝也,定也,剋也,亦木實。」果字從形而下的木實,衍生出形而上的心理意涵,與行字相連結,意謂辦事果斷,敢行其心志。

孔子認為士分三等,「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第一等是能報效國家者;又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第二等是能齊家者;續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第三等則是言行誠信果斷之人。

鄙陋而頑固的「小人」亦可為士?

《易經》云:「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小人非與君子相對,更不是無德智修養、人格卑劣之人。《書經》云:「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論語》亦云:「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所以此處小人,應是指一般平民百姓。

古代封建制度下,與君王(君子)相對的百姓即為小人,其人格特質老老實實,說到做到,不起二心,其信念堅定,就好像石塊互相碰擊時發出硜硜然的聲音,既堅貞又清脆,無雜音。雖是小人,但他們老老實實,信得過、有骨氣,所以,孔子亦稱其為士。

子貢聽完孔子講述,提出關鍵一問:「今之從政者何如?」孔子斬釘截鐵地說:「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那些沒有受過教育,但老老實實、說到做到且不起二心的百姓,在孔子的眼中都值得尊重,可稱為士;相反地,那些器量淺狹、言而無信,毫無氣節可言的權貴,不要說士,根本就不入流。

「言必信,行必果」,固然有「一諾千金」、「坐言起行」的可貴處;然從細處推敲,這「一諾」若僅是一時口快衝動,卻不符合公正、合理的原則,又該如何?

孔子云:「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誠信與果斷,是古人對品德的要求。然而孔子認為,若流於僵硬頑固,反而缺乏靈活與智慧的調和。孟子亦云:「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進一步指出,真正的道德判準應立基於「義」,而非僅僅是承諾的執行。

由此可見,孔、孟的思想可謂一脈相承,都把「義」視為最根本。是故,「言必信,行必果」雖為美德,仍須審慎斟酌,不可盲從衝動,而應以公正、合理為依歸,方能體現君子之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