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印象】成都望叢祠:古蜀文明千年回響

文/郭詠澧 |2025.08.08
47觀看次
字級
紀念館前的二帝青銅塑像。圖/郭詠澧
古叢帝之陵。圖/郭詠澧
鱉靈湖荷花美不勝收。圖/郭詠澧
聽鵑樓可俯瞰鱉靈湖全景。圖/郭詠澧
紀念館前的二帝青銅塑像。圖/郭詠澧

文/郭詠澧

成都市郫都區有一個中國大陸西南地區最古老的帝王陵塚──望叢祠,乃是承載一千五百餘年歷史的「蜀中第一祠」,其歷史可追溯至古蜀時代的望帝杜宇與叢帝鱉靈。

春秋時期,杜宇與梁族人通婚,率領族人遷往成都平原,建立蜀國,自稱「望帝」,定都杜鵑城郫邑,是蜀國首個文字記載的首都。杜宇首創按季節耕種制度,「教民務農」,大力發展農業,並特別注重水稻種植,因此被後代奉為 「農神」。

杜宇朝國勢強盛,稱霸西南。因岷江水患,望帝命鱉靈治水,劈玉壘山、鑿寶瓶口,東引沱江並疏通岷江,除水患、興水利,奠定都江堰工程基礎。因鱉靈治水功績卓著,望帝晚年退隱西山禪讓帝位於他,稱「叢帝」,建立開明王朝,奠定成都平原「天府之國」基礎,直至公元前三一六年被秦國滅亡。

望帝、叢帝被譽為「天府之師,蜀中先導」,二帝因禪讓佳話與治蜀功績巨大,成為蜀人精神圖騰。杜宇陵墓原在灌縣(今都江堰),叢帝死後葬於郫縣城南,南朝齊明帝建武年間(四九四~四九八)將望帝陵自灌縣遷至郫縣叢帝祠,合稱「望叢祠」;北宋仁宗康定二年(一○四一),邑令趙可度將望帝與叢帝合祀,形成今日望叢祠之規模。

望叢祠自南朝至今歷經一千五百餘年,今占地九十畝,坐西向東,採南北二門對稱布局,入口有面一丈高的紅色影壁,上有但懋辛書寫的「望叢祠」三大字。影壁與圍牆相連,兩側有拱門,對稱而開,東側門上寫著「功在田疇」,西側門上寫著「德垂揖讓」,概括二帝貢獻。照壁後的「望叢二帝紀念館」有二帝青銅塑像,楹聯「一德君臣三代遠,千秋風雨二陵多」蘊含深意。

紀念館旁即是對峙矗立的二帝陵墓。「望帝陵」高十五公尺、周長兩百零五公尺,是四川最大、最古老的帝王陵墓;「叢帝陵」高十公尺、周長一百公尺。二墓碑後有清朝道光年間栽植的百株古柏,紅牆綠柏環繞,肅穆莊嚴。望帝陵西面有「郫縣博物館」,望叢二帝紀念館南面有「聽鵑樓」,如今是「望叢大華玉器博物館」。聽鵑樓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登樓可俯瞰鱉靈湖全景,春日鵑鳴與秋日落英構成獨特意境。

穿過望叢祠照壁,兩側有南北遙相呼應的園林設計。南側「子規園」以杜鵑花為主題,暗合「望帝化鵑」傳說;北側「漣漪園」以水景為核心,展現叢帝治水功績。望叢祠內,南北貫穿著大片水域,名為「鱉靈湖」,二十餘座古橋串聯起稻蓀樓、荷塘月色等景觀。夏季荷花綻放,與青瓦白牆相映成趣,再現「接天蓮葉無窮碧」的詩意畫卷。

望叢祠每年都有官方祭祀活動,自宋代起,官員春耕前先祭二帝,再赴都江堰放水,「先祭後灌」的成都府祀典傳統已延續千年。望叢祠並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傳承,每年農曆五月十五日(大端陽)舉行紀念望叢二帝的「望叢賽歌會」,是漢民族唯一保留下來的賽歌形式,二○一一年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端午期間,高亢的「薅秧歌」迴蕩在古柏間,彷彿古蜀文明千年的回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