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爐香文化事業提供
文/何淑貞(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前國文系主任 )
《人間福報》推廣讀報教育,特別推出【想讀】版面以饗讀者。本版精選《理想的讀本》國文篇內容,邀請學者導讀古今中外名作,帶領大眾深入經典,盼藉此提升讀者文學素養,在書香中拓展視野,探索人生智慧。
旅行在現代人的印象裡,是美好生活必要的一環。在古代,由於物資的限制,許多山川連道路都還沒開闢,沒有交通工具,旅行是十分辛苦又危險的。徐霞客只靠徒步跋涉,備嘗艱辛,足跡遍及華東、華北以及西南十六個省分,寫下《徐霞客遊記》,鉅細靡遺的傳世分享,功德無量。你也想背起行囊浪跡天涯嗎?讓理想引路,擴大視野,開拓心胸,並記下你的見聞吧!
徐宏祖,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明代著名地理學家。祖上累世積德,富甲一方。幼年入塾「矢口即成誦,搦管即成章」,英華早現,加上好學深思,博覽古今史籍及方輿地志,尤好山海圖經,經他閱讀的書籍,過目不忘。
徐宏祖 背包客的祖師爺
徐霞客認為「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並得到母親的鼓勵,決心遊歷全國,巡訪奇山異水,探索大自然的奧祕和規律。三十年來,只靠徒步跋涉,不畏風雨,不憚虎狼,三次遇盜,四次絕糧,與長風為伍,與雲霧為伴,以野果充飢,以清泉解渴,備嘗艱辛。
他認真考察研究所至的山川地貌,無論地理、水文、地質、植物、人文等都詳細記載,經他實地考察研究出來的結論,都非常可貴,寫成《徐霞客遊記》。徐霞客寫下遊記的初衷,是為了讓母親隨著自己的足跡,臥遊天下。每次歸家,都向母親講述天地之大、山水之奇、旅途之險、風土之異。
《徐霞客遊記》是按日記形式記錄旅途的見聞,條理清晰、敘事精確、記載翔實,是一部著名的地理著作,有些頗具科學價值。其中關於中國西南地區石灰岩地貌的發現與記載,比歐洲約早了兩個世紀,是世界最早有關石灰岩地貌研究的重要文獻。文筆生動秀麗,也是一部內容豐富、引人入勝的遊記文學。
壯麗雄險的黃山
〈遊黃山後記〉是徐霞客第二次遊黃山時所寫的日記,詳細記錄遊黃山的四天行程和遊覽所見,整篇結構疏落有致,描寫準確生動,筆端常帶感情,是一篇相當優秀的記遊文學。讀者隨著他的行程登山觀景,往往得到啟發,在增長見識中又獲得審美感受。
徐霞客對黃山的賞愛無以復加,曾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登黃山而天下無山,觀止矣!」這次重遊,是帶著滿心喜悅,充滿征服險阻的豪邁氣概向天都峰進發的。交代登峰過程,只用三句話:「向時雲裡諸峰,漸漸秀出,亦漸漸落吾杖底。」形象地寫出時間的流動、空間的開闊、愈登愈高的快感。登高後回首「下看峭壑陰深,楓松相間,五色紛披,燦若圖繡。」雲霧消散,景色歷歷在目,初步點到黃山雲霧之奇。
峰頂氣象萬千的雲霧,他捉住特點,寫得生動又有情意,筆墨精妙。黃山的雲霧瞬息萬變,聚散飄忽無定,濃烈時是「每一陣至,對面不見。」流動起來是「半作半止」,隨著雲海的聚散,山色忽隱忽現,「下盼諸峰,時出為碧嶠,時沒為銀海。」雲霧好像富有靈性「予至其前,則霧徙於後;予越其右,則霧出於左。」居然跟作者捉起迷藏來了。
還有奇奇怪怪的松柏,由於生長環境的獨特,「其松猶有曲挺縱橫者,柏雖大幹如臂,無不平貼石上,如苔蘚然。」精確貼切地形容紮根在石縫中的松柏,令人嘆服。
黃山奇石到處可見,奇詭莫測,各具神韻。作者細膩的文筆,生動地描寫不同型態的怪石,令人印象深刻,如:「峰頂皆巨石鼎峙,中空如室」、「仰觀右峰羅漢石。圓頭禿頂,儼然二僧也。」形象地把對石貌豐富的想像準確展現出來。
泉水在黃山也別具風情:「澗中泉聲沸然,從石間九級下瀉,每級一下,有潭淵碧,所謂九龍潭也。」不是懸流飛瀑,是只在黃山的地貌結構才出現的景觀。
〈遊黃山後記〉的藝術特色
作者融記事、寫景、抒情於一爐,有層次、井然有序地寫遊黃山的愉悅,描寫準確生動,記敘登上天都峰所見,是全文之重點。
作者在半山腰被美景一路引來,到達天都峰腳下的文殊院,天都、蓮花兩峰,秀色可攬:「四顧奇峰錯列,眾壑縱橫,真黃山之絕勝處。」不禁深為感嘆:「非再至,安知其奇若此!」登上蓮花峰後,見到「四面岩壁環聳,遇朝陽霽色,鮮映層發,令人狂叫欲舞。」手舞足蹈的作者如在目前。
描寫攀登歷險的過程,用語貼切生動,在寫景狀物中抒發自己登探奇景,不畏艱難、義無反顧的精神。如行走石隙道的行程,是「石峰片片夾起,路宛轉石間」,需要開鑿、造級、架木、植梯才能通行。他運用四個排比句,表現征服險阻的豪邁氣概。
文殊院旁的路上,說怪石「叢起」,石崖「側削」、「手足無可著處」,襯托山路的陡峭險峻。登山是用「攀、牽、援、挾」等動作,說登峰路途異常艱險,令常人望而卻步,而作者「不顧」勸阻,「決意遊天都」,並插入點睛之筆:「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道出一般登山人都能體會的心情,容易引起共鳴。
「歷險數次」,經歷艱苦攀援,終於登上天都峰。瑰麗的景色當前,作者用擬人手法:「萬峰無不下伏,獨蓮花與抗耳。」襯托出天都峰的高峻,與前文「俱秀出天半」相呼應。
一路「從石坡度石隙,徑小而峻……從其中疊級直上,級窮洞轉,屈曲奇詭,如上下樓閣中,忘其峻出天表也。」至蓮花峰:「其巔廓然,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耳。」用擬人、層遞手法禮讚蓮花峰。蓮花峰不是第二高峰而已嗎?天都峰為何稱臣了?因為「是峰居黃山之中,獨出諸峰上。」是讓自己狂歡的美景呢!
無限風光在險峰,壯觀奇景,只屬於不畏艱辛、堅持到底的人。徐霞客的遊記是把主觀的感受與客觀的外景融為一體,情景交融。隨著他行蹤的轉移,客觀景物的變化,讀者會跟著或喜、或嘆、或急、或懼,彷彿親臨其境。
《徐霞客遊記》的編輯與流傳
《徐霞客遊記》有十卷、十二卷、二十卷本數種。說起該書的編輯與流傳,頗多轉折。徐霞客病危時,委託摯友季夢良代為整理,其間經曹駿甫借走抄寫,一年多後才歸還,才能接著整理。他具體做了三件事——「複閱一遍」:統覽;「補前人所未補」:踏尋;「因地分集」:編理。用楷書謄寫一遍,裝訂成五冊,這便是第一抄本。
經歷清兵入關戰火,原稿被焚。所幸季氏與其子早已謄了第二抄本,熬過煙硝之災,經歷代藏書家珍藏,現藏北京圖書館,這是歷代抄本最原始的資料。徐氏庶子李寄輾轉聯絡到買走曹氏抄本的史夏隆,史氏把花了二十年整理好的抄本交給李寄,他又花五年,根據季氏二抄本做對比,雖未流傳,但其後以之為基石,演化出更多版本。
如無季、史、李三氏,該書早已灰飛煙滅。他們以忠義誠敬之心保存文物,令人敬佩。摘自《理想的讀本.國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