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楓橋夜泊》一首詩記錄了整個夜晚

文/蘇珊玉(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 |2025.10.07
265觀看次
字級
圖/AI生成
圖/一爐香文化提供
圖/AI生成

文/蘇珊玉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楓橋夜泊》

戰亂的時代,人們難免流離失所。沒有攝影機的年代,一首名詩,記錄客舟遊子當下的心理空間與人文風景。

言近旨遠、字約義豐的絕句,留白之美引來歷代詩評繁複的考據,且讓讀者在「鐺──鐺──鐺──」的迴盪鐘聲裡,醉心在詩情畫意中,輻射出清遠幽謐的心靈燭照。自古詩人「夜泊」,可以是羈旅、客居、赴任、遊賞……不一而足,從旅夜書懷到夜半懷古或無眠至曉、客夜愁懷之作,不乏名家。

愁眠江畔鐘聲遠

一夜詩心在楓橋

〈楓橋夜泊〉這首傳世的經典詩篇,包括時間、地點、詩題、異文、詩意等,都存在不少相異的看法。由於絕句字約義豐,加上作者所賦予的情感及生命閱歷,或許我們可以在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的前提下,省去令人望而生畏的考據,直接探索詩中引人入勝之處。

〈楓橋夜泊〉書寫地點在秋景幽美的江蘇蘇州,「泊」字點出詩人停泊於船隻之上,飽含懷鄉之情則是其寫作心境。

首句的「月落」、「霜滿天」訴諸視覺,是靜中有動的畫面;「烏啼」是聽覺,兩者相合頗有「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意境,以啼聲襯托夜晚的寂靜,除了點出詩人夜深不寐,聽覺格外敏銳之外,也進一步烘托出作者當下的淒清與愁情。「霜滿天」便是詩人在月光如霜的視覺中,寒冷砭骨的觸感也隨之被召喚而來,這時候與四周煙波浩渺、空曠蒼茫的江邊相綰,詩人孤孑淒涼的惆悵心理已被突顯出來。

簡言之,本首詩第一句七字,飽含豐富的感官摹寫,有層次,又有音效,渲染出一幅扣人心弦的畫面。

一般而言,孤舟漂泊的遊子,愁緒盈滿胸懷乃理所當然,一旦身處在江南水鄉深秋的清幽景致中,更容易觸目生悲。加上「自古逢秋悲寂寥」,尤其是在萬籟俱寂的夜裡,這時棲息的烏鴉,驀然地聒噪,劃破夜深的寧靜,對敏銳的詩人來說,此時真實的感覺與心靈的感受,加上節氣秋霜的身寒,自然營造出一幅愁懷不寐的畫境。

至於「江楓漁火對愁眠」,是「愁對江楓漁火眠」的語意倒裝,指出面對江橋、楓橋,伴隨漁舟點點燈火而無法安眠。心緒的波動與夜中漁火的閃爍,互相擾動,安眠談何容易?

緊接著以疏朗的筆調書寫臥聞遠方的鐘聲。寒山寺是古剎,也蓄積著吳、越豐富的歷史內涵,難免喚起作者興衰成敗的滄桑之感。一「到」字,則說明鐘聲來自寒山寺,然而偏偏抵達之處、傳達之終點,正是船中作者之耳,以及無數羈旅、避禍……等作客他鄉遊子之耳中。末句主要聚焦在以動態之鐘聲打破寂靜的畫面,也是全首詩情感的高潮所在。

詩人走筆至此,藉自然景觀與建築,由遠至近的空間,以遞進式的情感抒發,集中焦點,表現情感的轉折並深化自己的孤寂之情。

此時難以名狀的深沉哀傷,再加上光影在水波上明滅,風行水宿、漂泊不定的無涯愁緒,正如漁火若隱若現,瀰漫在遼闊的江面上。「江楓漁火」四字動中有靜,色彩冷暖相襯,視覺是清輝轉淡,空間是遠近滉漾的幢幢交疊,情境是迷離而幽邈的,氣氛是晦暗而神祕的。旅人在此時空間,倍感四方襲來的淒寒與黯然神傷。

本首詩融情入景,無論虛實色相、動靜聲音之鋪陳,讀來有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也就是說,本首詩意象圓融而玲瓏透徹,詩境如畫且和諧幽邈,有如空中之音、水中之月、鏡中之花,充滿言有盡而意無窮之美,所以千餘年來不僅在我國膾炙人口,也流行至外國。

正如清代詩評家認為:「作者不過夜行記事之詩,隨手寫來,得自然趣味。詩非不佳,然唐人七絕佳作如林,獨此詩流傳日本,幾婦稚皆習誦之。詩之傳與不傳,亦有幸有不幸耶!」為〈楓橋夜泊〉受歡迎的傳奇性,添增了有力的註腳。

詩人因愁不能寐 實有深意

〈楓橋夜泊〉所寫楓橋泊舟一夜之景,詩中除所見所聞外,只一「愁」字透露心情。半夜鐘聲,並非只有旅愁者才能聽到,後人紛紛爭論夜半有無鐘聲,殊覺可笑。〈楓橋夜泊〉敘寫從無眠到夜半曉鐘,詩人真的怨鐘聲太早,而擾人清夢嗎?夜半鐘聲有人質疑或謂其誤,明說此地怎會有半夜鐘聲?實在有所誤解。

其實,張繼語脈自有深意,自「愁眠」而起,愁緒何在?科舉落第之愁、羈旅異鄉之愁、家國內亂之愁……妙在失眠中的失落,孤寂深夜中的不寧靜,可說盡在不言中!

有關「夜半曉鐘」之疑,如北宋歐陽脩曾經認為「夜半」三更不是敲鐘時候,但是南宋范成大在《吳郡志》綜合當時文士的爭辯,並考證吳中地區各僧寺,確實有夜半敲鐘的習俗,稱之為「定夜鐘」。

倘若回歸張繼所處時代,證之詩文,如中唐白居易寫道:「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後。」中唐詩僧于鵠則說:「遙聽緱山半夜鐘。」南唐溫庭筠也說:「悠然旅榜頻回首,無復松窗半夜鐘。」則可知前人詩文早已有「夜半鐘」的書寫紀錄,不獨張繼一人而已。

因此,大抵可知,夜半鐘聲,美在意境,實在無須爭一時半刻!至於詩歌的主旨,在深秋氛圍,離鄉遊子夜不能寐的惆悵,也不必推敲詳細時辰。要言之,詩人興象所至,模糊之美其實不必執著。

「夜泊」有李白詩之遺響

自古詩人「夜泊」,不乏名家。如李白〈夜泊牛渚懷古〉:「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一作:去),楓葉落紛紛。」

〈夜泊牛渚懷古〉由詩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寓目之景(青天朗月)的巧合,以自然明麗爲主要特色,由「望月」而「懷古」;〈楓橋夜泊〉亦由所在之地(江橋、楓橋)、所接之景(月落、烏啼、江邊漁火),由明扣住這一「愁」字,進而虛寫整夜光景,通過「夜半鐘聲」使得詩人輾轉反側之意自現。兩首詩憑藉的都是空闊渺遠的空間氛圍,在詩人的意念想像中,自然地相互觸發和轉化。

進一步說,這兩首詩,情意明朗而單純,並無深奧複雜的內容:寫景疏朗有致,接近寫意;寫情則含蓄蘊藉,自然繾綣;用語自然,不見雕琢;善以景結情,以聲烘托,皆具悠然神韻。

李白五律,不以字句鍛鍊、情感凝重見長,通篇蕭散自然,有風流自賞之趣;至於張繼絕句,言近旨遠,於紅塵喧闐之處,只聞鐘聲,其內心悽涼寂寥可感。同一「夜泊」,興象各自玲瓏,無論是李白流露出飄逸不群的性格,抑或張繼在離亂國勢的曠夜愁緒,都不妨礙兩位抒情主人公在詩中富於情韻的感染力,以及充滿自然律動的畫面性。

摘自《理想的讀本.國文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