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瀛遍路】金碧輝煌金閣寺

文/林堯 |2025.04.18
233觀看次
字級
雪過天晴,金閣寺的「雪妝」美景。攝影/善淳
庭園設計簡單優雅。圖/林堯

文/林堯

之前,若有人說去京都參觀了知名景點「鹿苑寺」,我必定不明所以;但若他說的是頗負盛名的「金閣寺」,那就幾乎無人不曉了。

去年十一月參訪位於京都府京都市北區的金閣寺時,才終於從大門外木柱上的銘刻看到該寺的正式名稱──「鹿苑寺」。只因寺內主建築「舍利殿」外牆全以金箔裝飾,俗稱「金閣寺」,而這喧賓奪主的通稱幾乎取代了正名。不過,「金閣」金碧輝煌的外觀,也的確成為許多人對京都的第一印象。

據說,金閣寺最初是鎌倉時代貴族西園寺公經的別墅,後由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繼承。應永四年(一三九七),足利義滿建造了「北山殿」作為別墅,希望營造一座融合禪宗文化與貴族美學的庭園建築,並計畫在此退休。

金閣寺被稱為足利義滿打造的佛國極樂世界,以其為中心的庭園和建築被譽為人間淨土,是當時迎接著名禪師一休和尚的父親後小松天皇的場所,也促進了與中國的貿易,為文化發展做出很大貢獻。而這一時期的文化,也被稱為「北山文化」。

有關鹿苑寺早期的具體情況,人們所知甚少,只知足利義滿去世後,後代子孫依其遺願,將別墅改為臨濟宗相國寺派的禪寺,以夢箱國師為創始人,借用義滿的諡號「鹿苑院殿」,取名鹿苑寺。

日本戰國時代(十五世紀),金閣寺曾因戰亂燒毀了大部分建築,只有舍利殿倖免,後被日本政府列為國寶。昭和二十五年(一九五○),二十一歲的見習僧人林承賢放火將舍利殿完全燒毀,殿中眾多的古本佛經、足利義滿木像、供奉的觀音菩薩和如來佛祖等也一同化為灰燼,造成全日本震撼。三島由紀夫創作的小說《金閣寺》,正是以此事件為靈感,探討美與毀滅以及扭曲人性之間的關係。

現在的金閣寺為一九五五年重建,一九八七年全面換新外牆的金箔裝飾。一九九四年,以「古都京都的文化財」之一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二○○五年整修時,再次增加金箔量,使整棟建築更加耀眼。

金閣寺緊鄰鏡湖池畔,三層樓閣分別代表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一樓是平安時代的貴族建築,白牆木柱與上層金色形成對比,供奉釋迦如來像;二樓是鎌倉時代的武士建築,完全被金箔包覆,並有佛堂供奉觀世音菩薩;三樓是中國唐代屬於禪宗的佛殿建築,內部供奉佛陀舍利。寺頂為寶塔狀結構,頂端有隻象徵吉祥的金鳳凰裝飾,同時巧妙地作為避雷針使用,展現了古人的智慧。

三種不同時代的風格,卻能在一棟建築物上完美融合,是金閣寺之所以受到推崇的原因。此外,金閣寺在不同的季節也呈現出不同的美,春天櫻花爛漫、夏天綠意盎然、秋天楓紅映襯、冬天雪景襯托,各有一番獨特風情。它不僅是一棟建築,更是一種意象,代表了權力、美和虛無;是日本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與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更象徵著室町時代的美學與文化巔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