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宏信
鴛鴦是一種水禽,經常雌雄相伴,晉代崔豹《古今注》:「鴛鴦,水鳥,鳧類也。雌雄未嘗相離,人得其一,則一思而死,故曰匹鳥。」亦即鴛鴦不能落單,否則會因相思而死。因此在中國文化中,鴛鴦是愛情的象徵,用來比喻夫妻和睦、愛情美滿。
然而「鴛鴦」一詞,最早是用來譬喻兄弟之義,後來才引申為男女之情。《昭明文選‧蘇武李陵贈答詩》:「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昔為鴛與鴦,今為參與商。」蘇武形容和李陵的友情曾如鴛鴦般親近,如今卻像西方的參星和東方的商星,此出彼沒,難以相逢。
曹植〈釋思賦〉的「樂鴛鴦之同池,羨比翼之共林」,與三國嵇康〈四言贈兄秀才入軍詩〉的「鴛鴦于飛」,都以鴛鴦比喻兄弟。西晉鄭豐〈答陸士龍詩〉云:「鴛鴦,美賢也。有賢者二人,雙飛東嶽,揚輝上京。」讚美陸雲、陸機兄弟就像鴛鴦一樣美賢。
魏晉時期的嵇康有首〈四言贈兄秀才入軍詩十八首〉:「鴛鴦于飛,肅肅其羽。朝遊高原,夕宿蘭渚。邕邕和鳴,顧眄儔侶。俛仰慷慨,優遊容與。」描述與兄長悠遊山水,以鴛鴦比喻兄弟之義,形影不離。
唐朝詩人將鴛鴦喻為恩愛夫妻,源自盧照鄰的〈長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比喻豪門歌姬對愛情的嚮往,從此鴛鴦成了愛情的象徵,之後再演變出「鴛侶」、「鴛盟」、「鴛衾」、「鴛枕」、「鴛鴦偶」、「鴛夢重溫」等詞句。
春秋時期,宋國康王覬覦家臣韓憑之妻,欲將她據為側室,韓憑與妻自殺,發願來生再為夫妻。康王大怒,將倆人遺體分葬二地,然墳塚卻長出枝幹相連的梓樹,還有一對鴛鴦在樹上築巢,相偎相倚。此即「連理枝」與「比翼鳥」的由來。
然而事實上,鴛鴦並非終生配偶。雌雄鴛鴦在生育期組成家庭,只是為了繁殖下一代,在這段期間交配、生育、覓食、共同禦敵。而雄鳥緊隨在雌鳥身邊,也只是為了防止她劈腿罷了,待生殖期一過就會離去,向其他雌鳥求偶,男再婚、女再嫁,算不上恩愛白頭。
「花花世界,鴛鴦蝴蝶,在人間已是癲,何苦要上青天,不如溫柔同眠。」如同曾經紅極一時的歌曲〈新鴛鴦蝴蝶夢〉所說,夫妻情緣難得,應該彼此溫柔相待,更不要棒打鴛鴦,拆散恩愛的夫妻或情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