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雜談】乾隆皇帝的私房錢

文/賽夏客 |2025.04.17
153觀看次
字級

文/賽夏客

在君權專制時代,君王是天子,擁有一切,得享榮華富貴;只要皇上一個眼神,臣民必盡其所能滿足其欲望,連長生不老的藥都去苦求。然而,清朝赫赫有名的乾隆皇帝,為何還要籌湊私房錢呢?國庫不就等同他的錢嗎?

清朝從康熙皇帝開始,崇尚節儉建國,官員的薪俸普遍不高,乾隆皇帝當然得遵循家規,不能隨意揮霍民脂民膏。國庫由吏部、戶部管理,任何開銷都受到層層節制,就連皇上也同樣受其 掣肘。

然而,乾隆性喜遊歷且好大喜功,花錢如流水。六次下江南,沿途建造了三十個行宮,八十歲還舉行了萬壽大典,竟然都沒有動用國庫裡的銀子,全由他的私房錢支付。這些私房錢是怎麼來的?這就得說到歷史上有名的馬屁精──和珅。

和珅從一個小隨從升為大權在握的寵臣,就是因為懂迎合上意,把原本體諒臣民小罪小過的罰金贖罪制度(簡稱「議罪銀」,類似現在的罰鍰),轉變成專供皇上花費的私房錢,講白一點,其實就是歛財小金庫。

後來,他還提議強化制度效果,無論犯罪情節輕重,都可用銀錢免除刑罰;罰金則是繳交給皇帝的私庫,並非大清國庫,因此不必受到監督。於是,乾隆手上就有了龐大的私房錢可供揮霍。

議罪銀的罰款對象,主要是地方督撫、布政使、織造、鹽政、稅關監督等,甚至包括一些大鹽商、參商。而沒有奏摺權的大臣和商人,須由其他大臣代奏,和珅等人都曾擔任過代奏大臣。

既然銀子是繳交給皇上,臣民哪敢不依?甚至有山東官員為奉承上意,謊稱奏章不小心被香灰弄髒,汙辱了皇上,自請罰銀謝罪,引出許多光怪陸離的馬屁精。

以錢代罪,使乾隆皇帝荷包滿滿,滿足了個人的花費需求,但同時,也加速了那些貪官斂財的力道和速度。為了補償議罪銀的花費,他們變本加厲地壓榨百姓,想方設法撈錢,層層剝削。

不但整體官員素質下降,一個比一個貪,加快了清廷腐敗的速度,還造成社會動盪不安。直至嘉慶四年(一七九九)乾隆皇帝駕崩,和珅被處死,才終於廢除了議罪銀制度,但此時清朝的國勢早已大不如前。

官員犯錯、皇帝得錢,可謂上下交征利,豈不快哉!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和珅罪不可赦,說他搞垮國家一點都不冤枉。因為他不但貪得無厭,與乾隆皇帝同流合汙,且立下「有錢判生,沒錢判死」的惡例,破壞社會公平秩序,莫此為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