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的「門」字與對照圖,帶有象形符號的邏輯,非常生動。圖/赫連擁
西夏文的「門」字與對照圖,帶有象形符號的邏輯,非常生動。圖/赫連擁
文/赫連擁
漢字的「門」,說來從殷商甲骨文開始就已經非常摩登,有時竟可以讓人聯想到美國西部片裡牛仔入酒吧推門的畫面──兩扇木板懸空不著地,又彷彿能來回彈跳擺動的樣子。「門」字是演化至草書以後,才進入了比較抽象的面貌,那兩扇對稱而規矩的木板,逐漸被快手書寫給萎縮省略掉了。
漢字的進化史中,畢竟有甲骨文留下先鋒的一筆,血統裡多少存在著象形符號的基因。縱使漢字早已演化到脫離了象形文字的分類,因「象形」、「形聲」和「會意」的組成元素仍帶有豐富的圖標意涵,稍加學習領悟之後便可融會貫通。以漢字作為母語者,多少具備了識字本能所無形賦予的「拆解文字符號」的想像力。
和漢字的歷史相比,西夏字屬於「短期專案」,乃由特定的少數人發明、設計出來的,直接跳過了漸進演化的過程。因此,所有造字取決於設計者的偏好和品味,因而在「花樣」上,委實拚不過悠長歷史賦予漢字的那分熱鬧及多樣化。
西夏字能夠讓具有漢字背景者「望字生義」的情況頗為罕見,換句話說,直接透過字體的形象來表達實物、或與漢字形義重疊的造字,並非其主要風格。因而,若是無意間發現西夏字竟也有可能和甲骨文分享「密碼」時,這樣的造字格外顯得稀奇有趣。
西夏文的「門」字和甲骨文相比較,算是各有千秋。
門頂上方有「橫槓」為門梁,「門板」較長,中央設計了兩道「門閂」,呈現出「井」字效果的古代門鎖,一目瞭然。跟甲骨文相比,西夏文顯然更為精密的「防盜門」。
另外讓筆者比較好奇的是,門梁頂上的兩根「觸角」是幹什麼用的?有沒有實質意義?若以破解甲骨文的思惟來解讀,或者只是為了跟漢字有所區別的安排?當然,絕對不會是上網用的天線……那麼,那個朝代的人,有沒有可能連房門頂上都用來種花、種菜?或者再浪漫一點,是門梁上停了兩隻鳥?還是,為家人與過路人祈福的飄揚的風馬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