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聞】日本下關的李鴻章道

文/王文隆 |2025.04.16
116觀看次
字級

文/王文隆

在日本山口縣的下關市,有一座「日清議和紀念館」,沿著山邊小路,能看到一條名為「李鴻章道」的小路。奇也怪哉,李鴻章是清末名臣,怎麼在這裡有一條以他為名的小路?這故事要從一百三十年前說起。

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清日雙方於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該約議定清政府賠償日本兩億兩庫平銀、割讓遼東半島與台灣、澎湖,並承認朝鮮為獨立國家,不再為清帝國的藩屬。這份清日和約談得曲折,簽得也曲折,最後在上面簽字的,是清朝欽差頭等全權大臣李鴻章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

起初,受派前往日本談判的全權代表,是清廷總理衙門大臣張蔭桓和湖南巡撫邵友濂。他們於一八九五年一月三十一日抵達廣島大本營,準備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陸奧宗光會談。次日,日方以「清國全權委任狀不完善」為由中斷交涉,施壓清廷,迫使清廷不得不請出德高望重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出面,收拾殘局。

一八九五年三月十九日,李鴻章攜帶全權委任狀,在養子李經方陪同下,率代表團百餘人乘船抵達日本山口縣赤馬關馬關港,隨即與伊藤博文、陸奧宗光展開談判。

談判地點,在能俯瞰關門海峽的春帆樓。這是當地一所高級餐廳,也是日本政府開放河魨料理後,第一家取得政府核發許可的餐館,且在餐廳裡就能見到日艦壯盛的軍容,想以此鎮懾清廷代表團。只是,因日方所提要求過高,李鴻章遲遲不敢答應,而為施予清廷壓力速簽條約,日方在談判期間復出兵澎湖,增加談判籌碼。

然而,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渴望著和平,還是有唯恐天下不亂之人。

就在談判期間,李鴻章循著每天既定途徑,乘轎從下榻的引接寺前往春帆樓,中途卻遭到激進主義者小山豐太郎行刺。李鴻章左臉受傷昏迷,隨即由醫師急救,並送往醫院診治,也因此成為第一位接受X光檢查傷勢的中國人。小山被捕後,供稱刺殺的動機是出於對中國人的仇視,以及希望戰爭繼續下去。

在國際間廣受關注的中日談判,竟竄出這般插曲,舉世譁然,也使日本廣受國際輿論壓力。伊藤博文除了擔心輿論壓力,同時唯恐李鴻章就此回國,凍結中日和談,招來俄、奧、德、英、美、法等列強強行調解或干涉,便告知李鴻章日方願意停戰,隨即完成停戰談判。爾後,為了李鴻章的安全起見,從下榻處至春帆樓便不走大路,改走沿山小路,而這條道路日後就被稱為「李鴻章道」。

中日兩國代表經過幾回折衝,終於在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日本當地時間上午十一時四十分,在春帆樓二樓簽署了《日清講和條約》,即《馬關條約》。自此,台灣落入日本殖民統治長達半個世紀。

當年中日談判的春帆樓如今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混凝土建築,前有一方石碑,上書「史跡春帆樓日清講和談判場」。石碑左前方另有一座小樓房,上面有一塊白色的牌子,寫著「日清講和紀念館」。

紀念館中間,用玻璃隔起了一張大長桌子和幾把椅子,如實再現談判當時的場景。鋪著深灰色桌布的大桌上面擺著筆墨等文具,環桌的十一把椅子下方分別放置寫上人名的牌子,由此能看出,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兩位全權代表相對而坐。館外李鴻章走過的小徑,則放上了說明牌,默默見證著一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