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琪琪
文/赫連擁
全世界有五千多種馬鈴薯。僅次於稻米、玉米及小麥,馬鈴薯是世界許多地方的主食,全球約125個國家都種植馬鈴薯。現今又以中國大陸的產量居世界之冠。
馬鈴薯中,約有80%是水,20%是固體。8盎司的烤馬鈴薯或煮馬鈴薯,僅含約100卡路里熱量。
馬鈴薯是茄科植物的一種,列為茄屬。你能想像它竟然與番茄、菸草、辣椒、茄子和矮牽牛屬於同一類嗎?
本草綱目 找到土豆
馬鈴薯在中文世界裡有非常多的別名,最常見的稱呼是土豆、洋芋、薯仔、山藥蛋等。明朝李時珍撰寫的《本草綱目》中,就提到被稱之為「土芋」的馬鈴薯,釋名「土卵」、「黃獨」、「土豆」,也因此馬鈴薯被認為約在16世紀就引入中國。而「馬鈴薯」這個名稱,其實是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才在福建地方縣誌中出現的,取外型狀似套在牲口脖子上的馬鈴而名。台灣的馬鈴薯,據考證約在17世紀中葉,由荷蘭人引入,所以也俗稱荷蘭薯。
而製作馬鈴薯時鐘,是美國小學生普遍都會體驗過的一項校內科學實驗。原理與乾電池相似,是由馬鈴薯內的酸與正極、負極發生反應來提供動力。材料只需兩顆馬鈴薯、兩根銅釘子、兩根鍍鋅釘子、3根鱷魚夾連接線,以及一個取出乾電池的時鐘即可。
當鋅釘(負極或陽極)插入第一顆馬鈴薯一端、與馬鈴薯內的溫和磷酸(H3PO4)接觸時,會在反應中失去電子,馬鈴薯內的水分與酸性物質在此扮演著「電解質」的角色。然後這些電子又被插入第2顆馬鈴薯另一端的銅釘(正極或陰極)所拾取。這個過程稱為氧化還原反應,形成電流,再將正負極與電子鐘內的電池端接上,即可運轉時鐘。
用生馬鈴薯製作的電池,只能產生幾伏特的電壓,通常能讓時鐘運轉2到5天左右。而煮熟的馬鈴薯產生的電壓,要比生馬鈴薯高出10倍左右。
已有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研究人員在2013年宣布,他們在開發可用於為手機或筆記型電腦充電的馬鈴薯電源,並取得了重大進展。有望在不久的將來,這種來自天然蔬果的「綠能」不止作為趣味實驗、也能真正取代回收困難且易造成環境汙染的乾電池。
法式切法 炸馬鈴薯
薯條的英語名稱出現了「法式」(French)一詞,難道與法國有淵源嗎?其實,這來自一個西式烹飪的專有名詞「French-cut」——法式切法,是指切成細長條狀的意思,最早原稱為「French-cut Fries」,即「法式切法炸馬鈴薯」,由於這道菜在餐館經常被點單,為了念著順口及節省時間,稱呼上逐漸省略了中間的那個「切」字,最後俗稱作現今所見的「French Fries」。而在中文世界裡,這道菜則直接以形貌定義,翻譯成了「炸薯條」或「薯條」。
美國開國元勳,也是第三任總統湯瑪斯·傑弗遜,在一次白宮晚宴上推出了「法式切法炸馬鈴薯」,被載入歷史、成為將薯條透過「國宴」引入美國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