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琪琪
文/山羊
一天晚上看電視,剛好有一則「飛天車」(aircar)新聞,螢幕上寫有「280PS」,主播說這輛會飛的車搭載了280馬力引擎。
於是,他就問爸爸媽媽汽車的「馬力」與俗諺中的「馬力」有沒關係?
媽媽說「沒有」,爸爸卻說「當然有」,兩人爭辯好一會兒,才在各自說出知道的故事後,握手言和。
一是人名 一為單位
媽媽說,「路遙」與「馬力」是宋朝一齣戲曲裡的兩名主角。故事是馬力這個窮書生好不容易存了足夠銀兩進京赴考,不幸中途遇到強盜,錢被搶光,還被推落江中,還好被路遙救起。
知道馬力的困境後,路遙賣掉自己田產,將錢及一頭驢子送給馬力,幫他順利進京,金榜題名,並當上大官。
多年後,路遙家道中落,不得已前去投靠馬力。馬力熱情招待他一段時間,卻絕口不提路遙之前幫助他的事,而且有一天還說自己突然接到命令,必須馬上離開。
路遙認為馬力忘恩負義,因此心生不滿,憤而離去。這時,馬力卻暗中派人一路護送,回到家,路遙才發現破舊的老家及荒廢的田園都煥然一新。原來在這期間,馬力偷偷替他重建房舍、購置田產。路遙終於明白馬力用心,立即重返京城當面道謝。
所以當我們說「路遙知馬力」時,一般就是指它的歇後語 ——「日久見人心」。整句俗諺代表「人跟人之間要長期相處後,才能看出人心好壞」的緣故。
聽完後,爸爸頻頻點頭,但也沒有認輸。
他說「馬力」是英文horsepower直譯,通常寫成「HP」,意外跟「路遙知馬力」字面上「得在走一段遙遠路途後,才能知道『馬兒的力氣』有多大」的意思一樣,所以兩個「馬力」是一種巧合的雙關。
功率單位 方便促銷
1770年代,蘇格蘭工程師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將蒸汽機改良以增進它的效能。新的蒸汽機使用的煤更少,卻能產生更多動力,在1781年獲得專利,廣泛運用在麵粉廠、棉花廠或鋸木廠等需要大量勞力的地方。
剛開始,工廠老闆並不清楚蒸汽機的「工作效率」,馬匹才是他們最熟悉、最普遍的勞動力來源。為了讓這些潛在買家了解,方便推銷,瓦特就利用「馬的工作能力」作為比較標準,發明「馬力」這個功率單位。
他是這麼訂標準的:經過觀察,瓦特發現馬匹能在1秒內將250公斤重量提升30公分,這樣的工作量為1馬力,讓那些買家一下子就能想像出他的機器有「幾匹馬的力量」。
當然,他在計算1馬力時,是以馬持續工作時間的平均功率來計算。因為短時間內,馬爆發出來的功率遠超過1馬力,甚至可達10~15馬力左右,但無法長時間維持。
還有,經過研究,瓦特的馬持續輸出功率平均約0.7馬力,為了行銷,選擇了較誇大的數字。
儘管瓦特發明「馬力」這個單位,但他自己的名字卻成了另一個國際標準的功率單位——瓦特(Watt,簡稱「瓦」),常用在燈泡或其他電器上。
這時,小明打斷爸爸說話,問他為什麼電視新聞的馬力是PS,他說的是HP。
原來,HP是「英制單位」,約等於745.7瓦。PS是「公制單位」,來自德語Pferdestärke,即「馬的力量」之意,約等於735.5瓦。汽車廣告常用PS來標示。
順便提一下,一般家庭用車約100~200馬力,一級方程式(F1)賽車則可達1000馬力!
小明說,現在他就比較能想像飛天汽車280馬力到底有多強,因為它相當於280匹馬同時拉著,而且不會累,好像比280匹真馬還要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