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那些傳說

文/赫連擁 |2025.04.16
276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文/赫連擁

再說到美國人吃起馬鈴薯皮,是在上世紀70年代才開始流行的。根據研究,馬鈴薯削掉了皮之後,養分都會隨之流失,許多營養都隨著皮給扔進了垃圾桶,或者只能將這些皮作為飼料或堆肥。

一些生物學者與營養師,開始主張馬鈴薯連皮吃營養更周全的理論後,廚師、烹飪教學老師與食譜作家們,於是也開始開發馬鈴薯皮與連皮吃的食譜。繼而發現,有非常多的馬鈴薯品種,極適合連皮一起吃,尤其帶有香甜筋道的特殊口感。於是流行起帶了皮的炸薯條、薯塊,洋芋泥球內混有未去掉的水煮皮,以及奶油鹽焗全顆馬鈴薯,讓吃皮成了重點。

果皮貢獻 廢物利用  

一些餐廳老闆,也為推吃馬鈴薯皮作出了貢獻,其中星期五美式餐廳TGI Fridays的一位廚師,愛把廚房裡削掉即棄的馬鈴薯皮特別收集起來,以做洋芋片的方式炸脆了吃,並且非常喜歡跟乾酪和酸奶油混搭。這道原本被廚師關在廚房內獨享、「廢物利用」的私房菜,後來躍升成為了餐廳菜單內的知名開胃小吃。「星期五」餐廳以後更涉足洋芋片市場,推出餐館風味袋裝版的馬鈴薯皮脆片零嘴。

惡魔果實 鑽地飛天

馬鈴薯自16世紀從西班牙傳入歐洲,在歐洲許多國家有很長時期被認為有毒,直到18世紀末,人們仍普遍不敢食用,頂多作為欣賞植物,或拿來餵養牲畜。由於《聖經》記載,神創造植物是透過種子,而馬鈴薯卻偏由塊莖生長,這種能在黑暗地底下結果的植物,於是被很多人認為與地獄魔鬼靠近,是「惡魔的果實」。加上馬鈴薯的葉子確實有毒,不可食用,以及長出芽眼的馬鈴薯也具毒性,吃了會產生嘔吐、不適等中毒症狀,這都讓當時的歐洲人對馬鈴薯相當排斥。

愛爾蘭是第一個以馬鈴薯作為主食的歐洲國家,主要原因是受英國殖民所致,土地與作物被貴族占領,作為佃農的人民缺糧,在地主與王室成員的鼓吹之下,被鼓勵食用遍地橫生的馬鈴薯來替代穀物。後來,歐洲諸國在歷經戰爭與飢荒的情況下,紛紛迫不得已將這種耐寒易栽培,且可長期保存的「惡魔的果實」當作了糧食,就此顛覆了歐洲人的飲食習慣,演變成了三餐無馬鈴薯不歡。

歷史上還有因馬鈴薯遭疫病歉收,而導致愛爾蘭爆發大飢荒的慘劇。

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與皇后瑪麗安托瓦內特,曾為解決民眾溫飽問題,而特別為開發馬鈴薯種植技術的專家封官加爵,並穿戴馬鈴薯花出巡鄉間,向法國人民推薦種植食用馬鈴薯,頗似現今常見的「農產品親善大使」。有白色、粉紅、紫色等多種顏色的馬鈴薯花,後來也曾在皇室時尚中占有一席之地。

1995年10月,馬鈴薯成為第一種在太空中種植的蔬菜。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及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發明了這項技術,目的是為長途太空旅行的太空人提供食物,並最終為未來的太空殖民地提供糧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