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者】鄭喆軒 哪有永遠的「熱門」職業?

文/記者童芳、薛晨、唐文豪 |2025.04.06
678觀看次
字級
一九八八年出生的鄭喆軒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舊石器考古研究所的「掌門人」,專門負責四川地區的舊石器考古工作。圖/新華社
鄭喆軒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進行洞穴調查。圖/新華社
2023年,鄭喆軒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海子山進行考古調查。圖/新華社

文/記者童芳、薛晨、唐文豪

鄭喆軒認為,以舊石器考古來講,在大陸非常冷門,但在國際上卻是考古中的熱門。與其糾結,不如腳踏實地做好當下,冷板凳總會坐熱。



一九八八年出生的鄭喆軒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舊石器考古研究所的「掌門人」,專門負責四川地區的舊石器考古工作。

他的團隊是一群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卻在四川舊石器考古領域掀起了一場「青春風暴」︱︱近年來,在四川新發現舊石器遺址點三百餘處,填補了四川省十個市、州的舊石器考古空白,其中皮洛遺址一舉拿下二○二一年大陸「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中國考古新發現」兩項大獎,濛溪河遺址獲評二○二三年「中國考古新發現」等。

極端天氣的嚴峻挑戰

鄭喆軒一直為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而努力,身為專業學者,他深深理解公眾對考古知識的渴求,經常呼籲要讓文物「活起來」,走進人們的生活裡,他帶領年輕人在考古現場搭建「微型博物館」,為周邊村民、學生講述中華文化的故事。

鄭喆軒說:「我一年到頭在田野一線考古『找石頭』,最關注的是考古文博領域的問題。為了支持文博人,特別是青年考古人、博物館人守正創新,建議在田野考古領域設立一個國家級的田野考古獎,在研究領域明確科研屬性,加強科研支撐,並在體制機制上保障熱門博物館進一步開放。」

當記者問他在平均海拔約四千公尺的高原上考古,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極限環境」?鄭喆軒說,目前找到的海拔最高的舊石器遺址已接近四千四百公尺。在高海拔地區開展考古,首先要面對高原反應和極端天氣的嚴峻挑戰,溫差極大、空氣稀薄,缺氧是常態。「我們常常徒步穿越荒無人煙的地區。特別是高原爬山時為保持體力會輕裝上陣,也不能帶太多食物和水,經常忍飢挨餓。」

做到極致就是絕活

四川舊石器考古於二○一九年起步,鄭喆軒的團隊於二○二○年成立。剛成立時只有一人,到後來逐步擴充隊伍,現在團隊裡的年輕人愈來愈多,為考古工作帶來了新技術應用、創新思惟和青春活力。

鄭喆軒說,年輕化趨勢在近年來的考古界日益凸顯。文明的密碼藏在過去,青年考古學者首先還是得「挖好土」,還得學會「講故事」。及時把那些埋在地下的「寶藏」講給民眾聽,才能讓考古「活起來」也「火起來」。

當被問到考古常被認為是「冷門」的專業,自己堅守的動力是什麼?鄭喆軒說:「剛開始我對考古懵懵懂懂,經歷了很多跌跌撞撞,但調整好心態,慢慢地找到些感覺,那就跟著感覺好好走下去。年輕人常問我如何面對職業選擇的『冷熱焦慮』,『冷』和『熱』在我看來是相對的,哪有永遠的『熱門』?」

他認為,以舊石器考古來講,在大陸相對「冷」,但在國際上是考古中的熱門。

與其糾結,不如腳踏實地做好當下,冷板凳總會坐熱。再冷門的領域,做到極致就是絕活兒。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斷精益求精下,屬於你的春天一定會到來。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