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梁曉聲 你我亦是「劇中人」 文/記者姜錦銘、劉夢妮、吉玲 |2025.03.30 語音朗讀 74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人世間》劇照。圖/新華社訪談結束,梁曉聲懷抱著「皮皮」,開懷大笑。圖/新華社梁曉聲牆上掛著作家托爾斯泰的畫像。圖/新華社梁曉聲作品。圖/新華社書桌上的劇本。圖/新華社圖/新華社梁曉聲作品。圖/新華社 文/記者姜錦銘、劉夢妮、吉玲冬日的午後,記者進入梁曉聲家中時,他正在書桌前修改一部電視劇劇本。「關於東北老工業基地在初創時期的故事。」梁曉聲說,「這是我最後的原創。」很多讀者曾經沉浸在由他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人世間》中,但可能不知道作者還曾創作過《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等帶有社會學視角的作品,迄今有二千四百萬字的創作量,在《人世間》爆火之後,還創作了三部長篇《我和我的命》、《中文桃李》、《父父子子》。他的創作題材也相當廣泛,他的閱讀量也是驚人的。有網友留言:讀過他多數作品,覺得他知曉世間一切。事實也是,他經歷過跌宕起伏的家事國事,正好他又是一位作家。反映普通人生活本能梁曉聲的家位於京郊一處沒有電梯的老舊小區裡。朝南的一個大房間是書房,也是會客廳。牆角有一個小書櫃,裡面的書不多,大多數是他的舊著。迎著窗的大書桌是他平日裡寫作和校稿的地方,書桌上擺放著家人的照片,以及劇本打印稿,上面有紅筆的修改痕跡。梁曉聲有一種將人生經歷充滿感情卻並非誇張,而是平緩敘述的能力,他平視生活,因為那生活本來就夠起伏。就像一個屋子,可能沒有遭遇颱風冰雹,但也是四面漏風,屋中人還要生活,也努力適應和改善其中的生活。梁曉聲出生在哈爾濱,父親是一名建設「大三線」的建築工人,家中兄妹五人,全靠父親的工資和母親打零工來支撐。「小胡同、大雜院、破住房,整日被窮困鞭笞得愁眉不展的母親,窩窩頭、野菜粥、補丁連補丁的衣服、露腳趾的鞋子……」這一切構成梁曉聲童年和少年時期難以忘懷的印象。「是的,我認為文學具有反映普通人生活的本能,正如植物有向土壤扎下根去的本能。」梁曉聲說。艱難困苦的生活和中國古典文學的閱讀還孕育了梁曉聲的俠客夢。他曾言,如果回到古代,他才不寫作,而是做仗劍行俠的人物。同時,他認為作家最好還要有「菩薩心」。他解釋,觀世音︱︱「觀」,就是觀察,「世」就是世界,既然要寫作,就要面對人世間,要入世。採訪前,我們通過新媒體徵集問題,一位網友說自己的命運有點像《人世間》:「從患難與共中走過來了,可是父親走了,母親走了,兒子遭禍走了。我患難與共的妻子今年也因病先我而去了,愛我們的人、我愛的人離去了。我也是《人世間》的劇中人,謝謝梁老師,謝謝。」梁曉聲對這樣的話很同情,很理解。「網友像我的一個小學同學,他給我發短信說,兄弟姊妹五六個,最後就剩他自己了,而他的身體也不好。你聽了這話會生起很大的同情,但是,大千世界,這幾乎是每個人的命運。我們不都是要經歷這些嗎?只是看書的時候,作者將這種經歷事先告訴我們了。」創作的「黑土地層」梁曉聲書房的一面牆上有幾幅充滿俄羅斯風情的風景畫,另一面牆上是一大幅托爾斯泰畫像。畫中的托爾斯泰身穿黑色長袍,正襟危坐,深邃的眼眸彷彿在與看畫的人對視。托爾斯泰是梁曉聲最喜歡的作家。「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作家的作品能超過他。」梁曉聲說,「在歐洲,法國的文學先發展,產生了雨果、巴爾扎克、莫泊桑、福樓拜等,但是托爾斯泰一出來,就變成了整個歐洲都在仰望他。」「我所讀過的作品,古今中外,尤其是十八、十九世紀以來,其中大多數作者和作品都是有溫度的。」梁曉聲說。少年時代的梁曉聲廣泛涉獵中外人文社科經典。在一次受訪中,他說,下鄉之前,基本上完成了一個時期的閱讀史,跨越了讀童書的階段。可以說把大陸已經出版的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包括優秀作家的散文集基本上都看完了。梁曉聲回憶北大荒歲月時說,兵團找不到書讀,但有一份對開小報《兵團戰士報》,即使出版一周後才能看到,他也「幾乎把每一行字都讀過」。正是這份小報,發表了梁曉聲人生第一篇小說《嚮導》,從此,他踏上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學之路。一九七四年,梁曉聲走進復旦大學中文系的課堂,終於能飽讀詩書。當時復旦圖書館部分對全校所有的專業開放,還有專門為中文系開設的圖書館,書更豐富一些。在〈關於我的讀〉、〈我對創作的思考〉兩篇文章中,梁曉聲歷數了他從小人書開始到經典重讀的閱讀書單,古今中外皆有,這大概就是培育他精神的「黑土地」。創作《人世間》過程中,四川已故作家周克芹的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彷彿陪伴在側」。寫了這麼多,經常被問到的問題是,「最喜歡自己的哪部作品?」梁曉聲回答,我要是都特別喜歡的話,有幾部我也就不寫了。他多次說創作的是「最後一部作品」,他的「面點鋪」該關張了。但他仍沒有完全停下寫作的意思。著作等身背後的日常閱讀加寫作,七十六歲的梁曉聲仍然每天在書桌前度過自己的大部分時間。他非常珍惜時間,在他看來,採訪對於他的日常生活和寫作是一種中斷。「你們結束之後,接下來是國家圖書館(的採訪),之後又是中央文史館(的採訪)。」這樣高度密集的採訪讓他倍感疲憊,他直言不諱,「一個人的生活和寫作不能總是這個樣子,總是要精簡精簡再精簡。」閱讀範圍不僅限於文學《人世間》熱播以來,梁曉聲更「火」了,他出現的場合經常會被「圍堵」。但他真正希望的是變成一個普通人,在一個陌生的地方生活,看看周邊的生活,偶爾看看書,再寫一點短文。在書桌前感到勞累時,他常常用抽菸來提神,即使明知這對身體不好。或許,正是對時間的這種珍惜,讓梁曉聲在近五十年的寫作生涯中完成了七、八十部著作,真正稱得上著作等身。梁曉聲也會刷影片,看電視劇,還與「八五後」東北作家、《漫長的季節》的文學策畫班宇探討過如何讓觀眾有更多代入感。最近幾年,梁曉聲將西方十八世紀至二戰前後的經典名著重新讀了一遍,而且與中國文學比較著讀,隨讀隨記,並匯集成書。他的閱讀範圍顯然不僅是文學,他在一次接受採訪時曾說,希望做一個像蔡元培、胡適那樣的知識分子。「帶給別人一些理解,一些寬容,一些溫度。也不甚在意,別人對自己的不理解,不包容。」天氣好時,梁曉聲會去樓下散步。平日裡陪伴他的,是一隻黑色貴賓犬︱︱皮皮。「皮皮,過來開會!跳!」大家坐定後,梁曉聲招呼著來湊熱鬧的皮皮。皮皮聽話地一躍,跳上了梁曉聲座椅旁邊的竹椅,乖乖蹲下,和梁曉聲一起跟記者面對面,黑色的眼珠子滴溜溜地轉。看著可愛的皮皮,梁曉聲露出笑容。儘管視採訪為「打擾」,他依然懇切而詳盡地回答了記者的提問。AI不具創作經典的思想最後,記者問他對AI寫作有什麼看法?梁曉聲說:「在文學創作中,AI不可能創作出文字作品,但是講究情節的戲劇和影視作品,它是可能(創作出)的。因為你可以輸入各種情節模式,由它來重新排列組合,在檢索方面,它也讓人省事兒。但是小說作品和影視戲劇是有區別的,一種對小說的闡釋是,當小說面對生活,尤其面對現實生活的時候,盡量不要把生活變得像戲劇。因此小說裡要大量地寫景,大量地敘事,這都是為了鋪墊元素來告訴(讀者),這不是一部戲。小說中,還要有個人感受、情懷。AI可能產生《呼嘯山莊》,但不可能產生《簡.愛》這樣的作品,因為它不具備那樣的思想。」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海南炭畫傳承人】韓翠瓊 「人情味」的藝術存貯回憶 下一篇文章 【考古學者】鄭喆軒 哪有永遠的「熱門」職業?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巾幗不讓鬚眉——辜嚴倬雲燦爛的一生2025.04.25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5吃蔬果補膳食纖維 助腸道代謝防發炎2025.04.2506【城市浮光】新山也有春天2025.04.2507蝙蝠倒掛睡覺有祕密2025.04.2508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9【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10【第十七屆 台積電 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篆隸楷組參獎2025.04.2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科學家】張瑤 冒險向大海討科研樣本【九○後女機長】張世晴 女孩也能征服廣闊天空【汽車滾裝船員】王紅娟 人生只有一次 不妨大膽一些【愛心媽媽】陳玉文 為偏鄉兒撐起愛的天空【公益網紅】馬俊河 在網路上揪團植樹治沙【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劉家琨 40年扎根本土長成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