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海河博物館長】魏宗寬 見證海河生態之變

文/記者黃勇賢、徐思鈺、尹思源 |2025.04.06
1063觀看次
字級
滿載遊客的海河游船在天津三岔河口航行。圖/新華社
一艘海河游船航行通過天津中心城區金湯橋水域。圖/新華社
當年參與根治海河工程的「鐵姑娘排」女隊員與館長魏宗寬在合影照前指認當年的自己。圖/新華社

文/記者黃勇賢、徐思鈺、尹思源

魏宗寬為留住前人的功績,將自家老宅和多年積蓄建成的家庭博物館,面積近六百平方公尺,目前已吸引三千多人參訪。



年近七旬的魏宗寬,近來滿心高興,因為他用自家老宅和多年積蓄建成的家庭博物館,一年多時間已有三千多人前去參觀。

根治海河博物館位於天津市靜海區靜海鎮胡家園村,面積近六百平方公尺,共展出紀念治理海河的珍藏文獻、書籍、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等二千多件。

魏大爺退休後談論最多的話題,總是他傾心打造的私人博物館。「要問我圖啥?我是感念家父和鄉親們當年不畏艱難,鬥洪水、保家園、造安瀾的故事。」他說。

留住前輩的功績

海河是中國大陸主要水系之一,橫穿天津市區,天津人把海河尊稱為「母親河」。但是歷史上,海河流域水患頻繁,而靜海區則是重災區。

一九六○年代,中國大陸下決心根治海河水患,海河流域多地參與,河北省(包括天津市)每年冬春動員三十萬以上的民工,經過多年努力最終根除水患,打造了海河流域數十年的安瀾。

魏宗寬的父親魏世靖就是其中一員,帶領鄉親一起參與海河治理,工程難度超乎想像,十多年間,他們在海河的河道上揮汗如雨,一鍬一鎬地挖掘,用小推車甚至肩挑背扛運走泥沙石塊。

博物館展櫃裡的許多文字和圖片資料,就是魏世靖留存下來的。許多紙張已經泛黃,上面記錄著工程的規畫、土方量、進度等情況。一幅幅黑白照片,定格了當時人們的勞動場景;陳舊的工具銹跡斑斑,無聲地訴說著那段艱苦歲月。

「父親和許多當年治理海河的參與者都去世了,我也快進入古稀之年。我想做、能做的,就是在心裡默默感念他們,留住前輩們有形的功績和無形的精神。」魏宗寬說。

老廠房成文創園

時光荏苒。如今的海河,不僅化身具有天津特色的市區綠色生態軸線,也成為天津的窗口。乘船夜遊海河,是天津火爆的旅遊項目之一。夜幕降臨,海河沿岸的歐式建築在燈光映照下盡顯歷史韻味,與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交相輝映,展現出天津獨特的古今交融風貌。遊客遊覽結束後紛紛讚不絕口。

當下正值候鳥遷徙季,海河岸邊,不少海鷗盤旋起舞,吸引許多市民遊客按下快門定格美景。海河兩岸也成為市民休閒運動的好去處。

隨著天津產業結構轉型,海河沿岸不少老廠房也成了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消費商圈等。站在自己當年參加勞動的照片前,一名參觀者感慨地說:「那時候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很艱苦,但深受洪水危害的鄉親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治理好了海河。」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