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遲遲】在天涯 的一方璀璨

文/葉含氤 |2025.03.26
405觀看次
字級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的〈藥師經變圖〉 圖/葉含氤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廳 圖/葉含氤

文/葉含氤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館入口處,有一幅巨型的中國壁畫,那是山西廣勝下寺的〈藥師經變圖〉。之所以對這幅壁畫印象深刻,除了它位處於博物館的顯眼之處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在網路上看到一位我欣賞的文史推廣者,對著廣勝下寺那面如今已無壁畫的牆壁落淚。

影片中的她原本正對鏡頭介紹著廣勝寺,並不知道她的同事們已在她身後的那面空無一物的牆上,投影出與實物同比例的壁畫影像,以至於她忽而轉身,似幻若真地乍見那恢宏煒燁的佛身,古雅絢麗的色澤,以及斑駁殘損的傷痕時,剎那間情不自已哽咽落淚。

她的哽咽不是做戲虛偽,她的淚水也不是矯揉做作,從她說不出話來的神態,可以感受到她內在深處雜揉著對歷史文明的敬仰,對文化情感的認同,對中國文物流落海外不得歸的感慨。在百年前的這一面牆上,曾繪製著魁偉麗闊的經變圖,可惜因為早年寺廟頹敗破損,又無錢修繕,故而整片剝下販售給商人,最後落腳美國。

人世間有多少可惜?當我們說出「可惜」時,都帶著不可逆轉,不可重來的無能為力,也都有著或深或淺的遺憾。遺憾的底色是心痛,因為心痛,所以牽動情緒,因為牽動情緒,所以當我們凝視它時,或多或少都帶著悔不當初。

我到大都會博物館三次,因為博物館太大,藏品太多,一次大約只看一至兩個展廳,但每次去,哪怕是到另一端的西方藝術區,在我離去前也會繞到亞洲區看這幅壁畫。

壁畫所在之處是兩個展廳的交界,這裡有挑高的天花板,牆面也比一般展廳寬廣,這幅經變圖就嵌在大牆的正中央。壁畫前方平行並列著兩張椅子,供觀者靜坐仰望。在這裡停留最久的,往往是華人,老少中青都有,有人細細凝睇,有人來回瀏覽,有人除了近看,遠觀,還要側瞧,正視,如此往來數回。我曾看到一位坐著輪椅的老太太在壁畫側邊,她的女兒正為她拍照,她女兒說:「這是元明時期很重要的畫。妳來跟佛祖一起拍照。」她這句話讓我感覺,在這裡拍照的人,並不是以此畫為裝飾,為背景,而是兩者的「合照」,合照意味著沒有薄彼厚己,沒有輕率隨意。

我在《這世間一切的美》這本介紹大都會博物館的書,看到作者說:「亞洲區是整座博物館最安靜的地方。」作者是一位在這間博物館工作十年的保全人員,他藉由在不同展廳站崗的機會,寫下對同事、訪客,還有藝術品的細微觀察。他雖沒有詳說為什麼安靜,但就我所見,確實如他所言。我推測可能是因為多數西方人看東方文化有隔閡,無法理解東方藝術的特殊性,無法獲得審美的愉悅感受。

我喜歡逛以歷史為主題的博物館,在紐約如果想出門又不知去哪裡,就會到大都會。它讓我目不暇接,它讓我在歷史中不斷穿梭往復,它讓我在安全且繁盛的環境裡好奇探險;它讓我在看到文物的同時,如同跨越一個又一個的知識門檻;它讓我感受前人走過世間的短促,它讓我明白時間背後的悠長;它也讓我領略人與物之間,那彷彿月光般瀑然灑落的情懷。

同時期的西方壁畫往往有作者,如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等,但東方壁畫幾乎不留名,當然這與集體創作有關係。這些無名畫師終其一生必定想像不到,他們的畫作會流傳百年千年,會保存在舉世聞名的博物館之中,會被全世界不同族群的人觀賞,會有人念茲在茲,為它的命運哽咽落淚,更會有人不辭千里只為看這流浪天涯的一方璀璨。

這幅經變圖讓我領會關於美、關於莊嚴、關於優雅、關於混亂與生存、關於破裂與重整。如果沒有意外,這幅圖會長年保留在這所博物館中,哪怕有朝一日我與這人間道別了,我相信它依然仍會在這裡熠熠生輝,它的面前肯定仍會有數不勝數的後繼來者停留佇足。

這是一幅非常美麗的畫作,不僅僅是圖像本身,它還象徵著一段信仰輝煌的歲月,一段漂泊滄桑的印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