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遲遲】集美行

文/葉含氤 |2025.09.24
59觀看次
字級
廈門集美中學及學校前的龍舟池。圖/葉含氤

文/葉含氤

回程還車途中,路過集美中學,看著這臨水的校景,停下來拍了照。這面大池因為端午時都會舉辦龍舟賽,又稱龍舟池。不知道祖父讀書時有沒有這座池子?



在廈門的第二天下午,我到集美學村閒晃。本想去名勝鼓浪嶼的,但後來想想,還是決定去集美學村。那裡有一所已逾百年的集美中學,是我祖父的母校。我祖父晚年時,有次與他聊天,我問:「你哪裡畢業的?」家族裡似乎沒有人問過這個問題,理所當然的以為,他的定位就是:家長、父親、祖父,彷彿他生來就擁有這樣的身分似的。但我知道不是的,就如同我有我的生命足跡,而他也有他的生命歷程。

當時我祖父用閩南語說出兩個字,我不知道怎麼寫,又問他,他才告訴我:「集美,集美中學。」那已經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那次的閒談很多事情我已記不大清楚了,但卻一直記得這個地方,這所學校。

說到廈門,有一個人是繞不過去的——陳嘉庚先生。他是民國初年一位企業家,慈善家,創辦了多所學校,其中一所就是集美中學。就算不說學校,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只要搭地鐵,車上的廣播都會說:「歡迎搭乘嘉庚號列車……」,可見他對廈門的貢獻。只要在廈門的一天,就會萬分熟悉他的名字。

而我祖父,也是因為陳嘉庚,才有機會讀書。

中午與堂姑家人吃完午餐後,即搭地鐵前往。去了才知道,這所謂的「學村」占地如此廣。我在村子口租了輛電瓶車,出租車子的人說:「就算騎車,也得花兩小時才能走遍。」那時是天氣炎熱的七月盛夏,我一路騎車,企圖兜些風過來,途中遇到有興趣的地方,才停車下來走。

當我騎過陳嘉庚紀念館、故居、集美大學、集美中學……這些地方時,即使建築已不同,街道已翻新,我腦裡仍會想像著,在一九三○年代,我祖父一定也穿行過這些街道巷弄,他身邊應該有同學,可能不只一位,而是一群人,他們也許高聲談笑,也許綢繆未來,也許說說家裡人的趣事,也許為著課業煩憂,那時的他多麼年輕。走在這些巷弄的他,一定沒有想到,多年後他會乘船到台灣,會在台灣開枝散葉,會在台灣的一座小島教大半輩子的書,最終也在台灣與自己的生命告別。

就如同我沒有想過,有一天會騎著車逛著他曾跟我說的這個地方,來看他說的廈門島,來看他說的想當年從廈門島回同安老家要搭船路過的海……。每次說完那片海,他總說,現在回同安不用搭船,已經有橋了,很大的一座橋。說完這些話,他還會加一句:「以後帶妳回去看看。」

以前的我,總是揣想著他說過的地方,是無從著落的幻想。如今我腳踏實地地踩在他曾走過的土地,他年輕的神情與形象,在我心裡鮮活了起來,彷彿他也與我同行。

學村中有一處地方叫大社,非常熱鬧,人潮熙攘但巷子卻非常小。開了很多特色商店。我騎到這裡的時候,因為太熱,停車走進一家甜品店吃冰,這家店賣的是綠豆薏仁芋圓這類甜品,口味與台灣相似,也算是一種古早味,我祖父肯定也愛吃的。

那時大約三點多吧,離開店後,我仍舊騎車沒有目的地信步遊。卻在這時時不時地颳來幾陣大風,風沙漫天的那種大風。沙塵粗礪地打在我臉上,呼吸也不暢,同時也迷了我的眼,我停車等候視線恢復,此時又遠遠地傳來雷聲轟隆。於是告訴自己,得回去了,免得等會下大雨。

正當我回程還車途中,路過集美中學,看著這臨水的校景,停下來拍了照。這面大池因為端午時都會舉辦龍舟賽,又稱龍舟池。不知道祖父讀書時有沒有這座池子?這張照片,是想拍給他看的,我想對他說:「你之後還有再回到這裡嗎?你的母校,如今已是宏偉壯闊的大學校。」

晚上回到旅館刷手機才知道,正當我在集美大社被那陣陣大風遮迷住眼時,廈門島上有一個臨時生成的強烈熱對流,不僅狂風暴雨還下冰雹。更駭人的是,鼓浪嶼的渡船簡直是遇颱風似的乘風破浪。

我突然慶幸自己當天沒去鼓浪嶼,而是跟著祖父去了集美。也許這也是祖父要帶領我走的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