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少雯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汎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以上八句,是《弟子規》的總敘,即大綱之意,也是此書的教育之道。
《弟子規》是一部幼兒的啟蒙書,在現代來說,即是學齡前兒童閱讀的書籍。這樣的書,識字不多的孩子可能看不懂,但在大人的教導下,小朋友很快就能琅琅上口,背誦得滾瓜爛熟。
總敘的前四句「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意思是:《弟子規》為聖人的教誨,首先要教孩子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要教導孩子謹言慎行、講求信用。這些都是個人修身的基本功,孩子若從小學習,長大即會成為一位正人君子。
總敘的後四句「汎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則是教導孩子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行有餘力,則要學習六藝等能讓自己更上層樓的學問。
此書是根據孔子《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教誨,所編寫出來的家庭生活規範書。此學齡前讀物,孩子不僅要背誦,更要實踐在日常生活中。
孔子的教化,是儒學的基本思想「仁」和「行仁」的方法。仁,為古代中國傳統倫理觀念與道德標準,也是人格境界和哲學概念,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仁,親也。」即親近之意。清朝語言學家、訓詁家與經學家段玉裁則認為,「仁」表示兩個人之間的親近,所以「仁」字「从人二」。
在孔子以前,人們把尊親敬長、愛及民眾、忠於君主和儀文美德,都稱為仁。《左傳》中,「仁」字就出現了四十餘次。
孔子則是把仁發展為系統的「仁說」,將仁貫穿於諸道德中。孔子認為「愛人」(善待他人)、「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皆是仁。孔子思想中,仁即禮,禮即周禮;孟子則認為,仁的由來是惻隱之心,即同情心、良心。
可以說,「仁」是一種倫理,主要內涵就是真誠,並經由學習而自覺、自發,並實踐於思想與言談舉止中;自淨其意、諸惡莫做、諸善奉行的力量亦由此而發,也就是佛家所說的戒律和慈悲。